2016年5月14日是世界高血壓日。
  微信的普及,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信息流通,我們的手機朋友圈里經常會收到各種養生貼、健康貼,其中就有相當部分的一群人是高血壓相關的文章。過去,高血壓是爺爺奶奶輩的人才會得的病,可是,近些年來,高血壓有著“人群越來越大,年齡越來越低”的發展趨勢。
  面對中國龐大的高血壓人群和廣泛的并發癥,作為普通人的我們,究竟該如何預防和治療高血壓呢?為此,我們專門請教了著名的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臨床藥理研究中心主任張抒揚教授。
  關于高血壓,我們的問題一彈接一彈,飲食清淡就一定不得高血壓嗎?為什么好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壓?沒有癥狀,血壓就正常嗎?舒服了就可以不吃降壓藥嗎?高血壓并發癥都有哪些?為什么這才是最令人擔心的?
  針對大多數普通人的關切,張抒揚教授以豐富的從醫經驗和醫者仁心,娓娓道來。
  據張教授介紹,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民間俗稱“三高”,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隨著環境污染、工作壓力、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的改變,中國的“三高”人群不僅人數持續增長,而且逐漸年輕化。
  調查顯示,15-64歲的中國人,“三高”發病率已達52%,占死亡人數的30%。這一數字觸目驚心,實在需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三高”之中,又以高血壓的人群最大,影響最為廣泛。據統計,我國高血壓患者人數高達3.3億,是德國全國總人口的三倍。其實,高血壓離你并不遠。
  高血壓對健康的危害也很大,會導致腦出血、腦梗塞、心臟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等。每年,全球與高血壓疾病相關的死亡人數大概有一千七百多萬。中國每年死于高血壓及其引發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占總死亡人數的41%。如果得了高血壓又長期不經治療的話,平均存活時間只有19年,比血壓正常人群的平均壽命縮短整整20年。
  張教授告訴我們,中國高血壓的現狀是“三高三低”。“三高”即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三低”即知曉率低、治療率低、控制率低。
  以前,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群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壓。這幾年隨著高血壓科學知識的普及,知曉率逐漸提高,2009-2010年的數據報告顯示,中國高血壓人群的知曉率約為42%,即便這樣,仍有不到一半的人知道自己患了高血壓。即使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壓,許多人也沒有采取降壓措施,真正通過服藥有效控制血壓的僅有6.1%。
  張教授向我們介紹了治療高血壓疾病過程中存在的許多誤區。
  首先,不少高血壓患者認為自己沒有癥狀,不需要吃藥。用了藥,一旦血壓控制了,就會停藥。其實這是錯誤的的做法,一旦得了高血壓之后,幾乎終身相隨,需要終身服藥控制血壓。
  其次,很多患者依然認為高血壓可以根治,寄希望于民間偏方。實際上,醫療是一門技術,醫生在面對很多疾病時經常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高血壓目前還無法根治,只能通過藥物治療和調整生活方式,實現對血壓的有效控制。
  第三,相當多的患者沒有長期用藥,用用停停的情況十分普遍。事實上,許多高血壓患者都需要服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才能有效控制血壓。
  一些患者去醫院治療的時候,往往當天會停藥,這也是不對的。因為醫生已經了解到你得了高血壓,患者就沒有必要停藥,醫生反而可以根據你用藥的情況評估用藥效果,對癥下藥。
  有些人很自信,認為自己工作壓力不大,生活作息規律,沒有起早貪黑,飲食清淡,也不吃三高的食物,就不可能得高血壓。然而,醫學是一門科學,雖然這些年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迄今為止高血壓的發病機制還沒有被全面揭示。人類仍不清楚究竟是哪些確切因素觸發了高血壓。
  張教授建議,每個人每年至少要量1-2次血壓,這樣才能及時發現高血壓并采取應對措施。得了高血壓并不可怕,如果發現得早,同時進行合理治療,可以明顯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的風險。
  高血壓可能會伴隨很多人的一生,只要我們正確認識高血壓帶來的危害,堅持長期合理用藥,穩定控制血壓。在控制血壓的同時,管理好身體的其他危險因素,就可以全面控制高血壓對我們的健康帶來的風險。
  因此,今年的世界高血壓日,我們要告訴你的是——高血壓“可控制,不可怕”。既然眼下我們不能把高血壓從身邊送走,那不如善待她,和高血壓做個打引號的“朋友”。運用科學的方法保護我們的健康,開心快樂每一天!

世界高血壓日 聽聽協和專家怎么說

圖文簡介

關于高血壓,我們的問題一彈接一彈,飲食清淡就一定不得高血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