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我已經思考好幾年了,不騙你,今天豁出去了,準備不吐不快,你們別攔著我。
萬事能源先
  搞建筑離不開能源,其實搞什么都離不開能源。放眼全宇宙,能源到哪兒都是硬通貨。
  地球上有煤和石油,一燒就有。而月球,鳥糞也看不見一坨。
  不過還好,有太陽能。宇宙在上,月球和地球在這一點上至少是公平的。


在太陽面前,如果說地球是穿著一件白色羽絨服的話,那月球這家伙就是赤裸的

  赤裸好,我就想要這種赤裸。月球上白天長達14個地球日,陽光直射的地方,據說溫度最高可達150攝氏度,這是一個院士說的,如果有誤你去找他。總之,月球上這種高溫別說煮雞蛋,爆炒豬肝我看也是可以的。
  充足的太陽能有了,如果你認為下一步我要發電,那就錯了。這幾年我也不是白思考的。
  那下一步干什么?
  冶煉鋼鐵?完全不需要,地球上的高大建筑無不使用鋼筋混泥土,但在月球上,一根鋼筋也不需要。
  月球上的重力只是地球重力的六分之一,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月球上沒有強烈的月震,數億年來都很溫和,也沒有臺風和傾盆大雨,所以,把高樓建得可防8級地震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完全沒必要。
  再說了,別說一棟大樓,就是月球上的一個腳印也能完好的保存數千萬年,所以,500年內,基本上除了你自己,還有陽光,不會有別的因素來破壞你的建筑物。


人類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個腳印

  說起這腳印,我也垂涎已久,若是這地方的所有權被我搞到手,我第一步就是圍著它建一個博物館,以后那些見什么都好奇的地球人來到月球時,這必然會是一個熱門景點,門票便宜一些,5個月球幣就行。
  言歸正傳,既然不用鋼筋,那就只能單純地用水泥了。可是水泥這東西,使用時還得加大量的水,而水在月球上比黃金還要昂貴10倍以上。那么,用什么?
取之不盡的建筑材料

 
阿波羅17號行動計劃中,收集的月壤樣品

  在月球這46億年的歷史中,早期的火山噴發,還有隕石撞擊,以及持續不斷的高低溫變換,形成了月球表面獨特的月貌。
    月球上的微隕石長驅直入,它們撞擊月球時,時速最高可達30千米每秒,這種撞擊會產生大量的熱并融化月壤,凝結后變成微小的玻璃狀物質。
  半個月100多攝氏度高溫,半個月又是零下180攝氏度的低溫,熱脹冷縮導致月壤的顆粒很細很細,顆粒直徑在5微米到15微米之間,應該比水泥還要好使。
  整個月球表面,月海中的月壤厚度為4到5米,而在高原地區,月壤厚度在10到15米左右。
  總之一句話就是,月壤這種建筑材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現在,能源有了,建筑材料也選好了,下一個問題是怎么建。為此,咱們得借用一點來自地球上黑科技。 
聚焦型太陽能發電塔

 
聚焦型太陽能熱發電塔

  上圖這個像燈塔,卻比燈塔亮得多的建筑就是聚焦型太陽能熱發電塔。其原理很簡單,就和傳說中的阿基米德忽悠一大群婦女老幼各抱一塊鏡子,把陽光反射到敵船上一樣。


圖為位于美國拉斯維加斯西北的新月沙丘太陽能電站

2014年12月,新月沙丘太陽能電站完工現場,2015年9月并網發電。在無人的荒漠搞這種發電場,這也是對地球的有效利用

  保守人士見到這種發電設備,第一個反應就是眉頭一皺,并問,單位電價是多少,跟煤電相比,合算嗎?如果我家用這種電,能省下多少電費?
  以上問題我們先放一邊,我只想說:作為一個男子,你不覺得這很好玩嗎?那么多鏡子呀!
  不扯這些了。現在,咱們仔細看看,這種發電塔是怎么發電的。


聚光塔電站使用的一個技術是,太陽光跟蹤系統,數千甚至上萬面鏡子隨時根據陽光的角度,實時地調整自己的角度并確保能把陽光反射到塔上。這種技術在過去的過去是難以實現的,但目前已逐漸走向成熟

 
有了熱以后,可以將水加熱成高熱水蒸氣,繼而帶動渦輪機發電

 
另一種方式是,利用塔頂產生的的1100℃高溫熔化工業流體,
比如熔融鹽,再通過與蒸汽的熱交換從而發電 

  塔式太陽能電站的其中一個好處是,夜晚也可以持續發電。因為白天熔化的高溫熔鹽可以存儲在一個絕熱的大罐子中,罐子的大小依據功率而定,這樣的話,能保證太陽落山后,罐里面的熔鹽恰好可以發電,直到第二天早晨太陽出現。
  太陽能這種綠色能源,在早期一直有這樣的觀點伴隨,那就是綠色能源不綠色。太陽能發電板雖然是零排放,但是,生產太陽能面板的過程卻不是。
  客觀地說,這種觀點是不公平的。首先,太陽能發電的歷史只有短短的數十年,跟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比起來,它就像是一瞬間。剛起步,我們就拋出各種反對的觀點,這是不合適的,萬一太陽能發電效率未來提高到50%呢?
  總之,只局限于當下,只局限于地球,這是缺乏宇宙觀的表現,怎么就不想想,現在的太陽能技術未來將大面積地用在月球上呢?
就像捏橡皮泥
  回到大樓建設上來。既然地球上的聚焦型太陽能塔能產生1100攝氏度甚至更高的溫度,那么在月球上,聚焦后產生的溫度就更高了,1800攝氏度是沒問題的。
  高溫有了后,我們可以用它熔化月壤,稍微冷卻,月壤就會像已經加水攪拌后的水泥,此時,就隨你怎么揉擰了,熔融狀的月壤就是大樓墻體的建筑材料,也是地板的建筑材料,要多少有多少。我們要做的是:
  熔融——成型——等待冷卻。
  雖然月球上的建筑無須防風防雨防地震,但有一個東西卻不得不防。
  10年內不見得有一發微隕石擊中建筑,就算擊中了,也不一定就正好對準你的床。然而,若是擊中你就得去見嫦娥。
  因此,我們還得防一下這種長驅直入,時速高達每秒20多公里的家伙。
  使用更多的熔融月壤把墻體加厚是一個方法,但同時還得考慮時間成本。所以,我們可以考慮使用雙層墻體的方式

  雙體墻中間的縫隙是0.5米寬還是1米寬,這取決于微隕石的射入深度,為此,我們可以實地考察一下,查看一下那些子彈頭一樣大小的隕石,它們平時能射入月面多深的月壤中,如果你有幸發現月面上有一個小洞,且深達1米,那么,我們就把縫隙寬度設為1米,不用擔心墻太厚,月壤你是用不完的。
  現在的問題是,到底是先把雙面墻建起來,再塞入月壤,還是把過程反過來?
  這問題我也想了很久,順序應該反過來。
  首先,把月壤狠勁壓實,略微成型,讓其成為寬1米的墻體,接著,再用聚焦后的太陽光掃一遍墻體,讓其表面熔融,凝固后就更加穩固了。
  接著,用一塊大鐵板垂直于墻體,距離墻體30厘米左右,然后,導入熔融狀的月壤,冷卻后,雙面墻中的其中一面就建好了,對面的那一面墻也采用這種辦法。
  好像,又出現新問題了,上方的方法中提到了一塊大鐵板,所以我首先得有一塊大鐵板,這問題我打算這么處理。
  月球上有來自中國的“玉兔號”月球車,想必那時它也不工作了,因此,這東西誰撿到算誰的。除了玉兔號,月球上留下的東西多了去了,前蘇聯發射的“月球號”探測器,總數達到十幾個,另外,前蘇聯和美國發射了多顆環月衛星,它們歸西后,也落入了月面。還有,“阿波羅”登月計劃時留下的東西就更多了,6個登月艙“下面級”,各種月球車,測量月震的月震儀,激光測距反射器,航天員的便便(這個我不需要)……這些全都可以撿來,熔化后制成大鐵板。
  說實話,這確實有點暴殄天物。但你別急,這是最壞的打算,也許我還能想到一個既不破壞文物還能制造大鐵板的方法,諸位也幫忙想想。
  總之,經過各種辛苦,還有背后各種聽上去令人無比心酸的諷刺后,我的“秋褲型”月球大廈建好了。

  坐在月面上,靠著一塊巖石,喝著啤酒,看著這棟大樓,我禁不住開始思考下一個問題。

  這房子賣給誰?怎么賣?顯然,最頂樓能看到美麗的“地出”,而低樓層看到的景觀卻一般般,所以,各層的定價應該不一樣才是呢。

怎樣在月球上建一棟高樓大廈?

圖文簡介

當蘋果在加州建的“太空船”新總部才出具規模時,寒木釣萌君已經想好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