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太陽君大概就是這樣子,反正我覺得美翻了~
太陽君,
與地球距離一億四千九百六十萬公里。這個距離意味著,你看到的太陽都是八分鐘前的太陽,因為光通過這個距離要走八分鐘。
周長438萬公里,用波音747的最高速度大概半年可以繞一圈。
體積1.4*1018立方公里,可以塞下130萬個地球。
質量1.99*1030kg,相當于33萬個地球,所以跟體積一比,你看到太陽多數地方密度不太大。
表面重力加速度280m/s2,一個50kg的妹子到了太陽上,不好意思,她變成了1.4噸。
逃逸速度600km/s,超過這個速度才能飛走,以人類的渣科技休想飛出來。
絕對星等4.83,意思是太陽只是宇宙中無數顆恒星中最普通的那種路人甲。
視星等 -26.74,我們眼中的太陽相當于十厘米遠的一個千瓦的白熾燈那么亮。(PS:滿月是1米遠的蠟燭)
G2V型主序星,G2V型路人甲
太陽大部分地方密度極小,(表面密度是地表空氣的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所以即使不考慮,你實際已經被高溫汽化了,你也是可以輕易地穿來穿去的。
萬有引力使得所有物質有向中心聚集的趨勢。又因為太陽特別大,這就導致太陽中心的物質被更外層的物質擠壓得非常劇烈,進而導致太陽中心的物質密度特別高(1.6*105kg/m3,這是水的160倍,鐵的20倍,一塊磚頭大概有五個人那么重),溫度也特別高(1400萬度,意思是如果你把剛才那塊磚頭帶到地球上了,以你為中心1公里以內的東西全部被熔化)
太陽君的誕生:氫在引力下“抱團取暖”
太陽主要由74%的氫和24%的氦組成。74%的氫是太陽從誕生以來就有的,24%的氦是后來變出來的。
太陽出生之前就是一坨又一坨飄在宇宙中的氫,你想宇宙是多么的孤獨寂寞冷,所以氫們開始在萬有引力的吸引作用下互相抱團。吸引作用會導致原子加速,原子加速會提高這坨氫的溫度(引力勢能轉化成動能,然后互相摩擦轉化成熱能)。剛開始挺好的,那時候互相抱團的氫只形成了一個小球,大家一抱團溫度都提高不少,密度也變高不少。熱熱鬧鬧一片和諧的樣子。
但后面就不行了啊,慕名而來的氫越來越多,小球越變越大。外圍的氫都想要沖到中心去,中心的氫堵在里面又不容易出來。于是中心的溫度和密度就不斷變高。你想明明氣候越來越熱了還越來擠,這誰受得了啊。于是矛盾激化,當中心溫度超過一千萬度時,處在中心的氫突然核聚變點火。就是說中心的氫用一種奇怪的方式把自己的一部分質量轉化成能量,能量有往外面沖的趨勢。于是想往外面沖的能量和想往里面擠的氫原子互相平衡。外部的物質就不再能繼續(xù)擠進來,中心的溫度和密度將趨于穩(wěn)定。光攜帶著能量緩慢從物質的縫隙中來到表面(這是一個極其緩慢的過程,一個在太陽中心產生的光子平均花費100萬年穿越中心到表面的50萬公里,然后花費8分鐘穿越太陽到地球的一億公里進入你的眼睛),我們的太陽誕生了!
圖示,氫的聚變反應,總效果是讓4個氫變成了1個氦,2個正電子,2個電子中微子,2個光子(光子攜帶大部分能量,其他粒子攜帶小部分)。
上圖的氫聚變過程在太陽里面每秒發(fā)生9*1037次,每秒將426萬噸質量轉化成純能量,也就是每秒產生3.8*1026焦耳,相當于9192萬億噸TNT炸藥釋放的能量。這一秒釋放的能量已經不是供人類用多少年電的問題了。這一秒的能量足夠把我們可愛的小藍星直接變成閃閃的小紅星(巖漿薄殼=。=~)......看,“秒殺”這個詞用在這個地方是多么的恰當呢~
太陽君未來50億年啥樣?計算機都模擬出來了
我們的太陽誕生了45億年。怎么知道的呢?因為太陽是如此的簡單啊......無聊的物理學家們用超級計算機模擬一坨又一坨氫,把物理公式一輸,初始條件邊界條件一帶,讓它們自己電腦里演化45億年。艾瑪,演化結果和真實太陽的觀測數據各種高度吻合。
而且計算機模擬甚至一不小心讓我們知道了太陽的未來......
在接下來的50億年,太陽會繼續(xù)消耗剩下的74%的氫,并且氦的密度比氫大,中心會產生一個氦組成的球。氦的點火溫度是一億度,所以氦球不會核聚變。于是氦們就使勁往里面擠,然后氦球的溫度就升高,緊挨著氦球的氫包層因溫度上升而加速聚變,結果產生的熱量持續(xù)增加,傳導到外層,本來互相平衡的兩股力量不再平衡了。物質開始被往外推。太陽開始緩慢向外膨脹。
當氦球溫度達到一億度,氦聚變點火!氦變成碳并釋放能量,由于此時的氦核心密度已經極其巨大,氦聚變將非常猛烈,失控的氦聚變將導致氦閃!釋放的巨大能量使太陽核心大幅度向外膨脹!中心壓力變小,然后密度變小,然后核心剩余的氦進行穩(wěn)定的聚變。接著體積大幅度縮小,變得比原先要暗淡得多(但仍將比現(xiàn)在的太陽亮),直到核心的碳逐步累積,再次進入核心收縮、外層膨脹階段。如此反復......太陽君就這樣慢慢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