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6)》發布會暨落實巴黎協定高峰論壇于11月8日在京舉行。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現場指出,今年全球平均氣溫將超過去年,成為自1880年有現代氣象觀測以來最高的一年。
今年全球平均氣溫將超去年 人類活動是主因
綠皮書指出,2015年是全球自由現代觀測以來的最熱的年份,平均氣溫比1961-1990年平均氣溫高出0.76℃。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平均濃度在2015年為400ppm,是自有儀器觀測以來的最高值。而綠皮書主編、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表示,根據今年已有數據來看,今年全球平均氣溫將超過去年,成為自1880年有現代氣象觀測以來最高的一年。
鄭國光說,隨著氣溫的升高,全球范圍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氣象災害發生的頻次、造成死亡人口以及經濟損失逐年增加,嚴重影響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人類活動是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的主因,國際社會應采取積極行動,科學應對氣候變化。
全球變暖該如何應對?
全球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近50年來,氣溫上升的腳步加快,那么,我們難道就這樣坐著看全球氣候變暖加劇嗎?不會,下面整理了對大氣溫室效應造成的全球變暖的對策,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學習,保護地球吧。
第一方面是減少目前大氣中的CO2。目前最切實可行的辦法是廣泛植樹造林,加強綠化;停止濫伐森林。用太陽光的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CO2。其他還有利用化學反應來吸收CO2的辦法,但在技術上都不成熟,經濟上更難大規模實行。
第二方面是適應。這是無論如何必須考慮的問題。例如,除了建設海岸防護堤壩等工程技術措施防止海水入侵外,有計劃地逐步改變當地農作物的種類和品種,以適應逐步變化的氣候。日本北部因為夏季過涼,過去并不種植水稻,或者產量很低。但是由于培育出了抗寒抗逆品種,現在連最北的北海道不僅也能長水稻,而且產量還很高。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于氣候變化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只要能及早預測出氣候變化趨勢,適應對策是能夠找到并順利實施的。
第三方面是削減CO2的排放量。這就是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領導人共同簽字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主要目的(框架是指比較原則,有待進一步具體化的意思)。公約要求在2000年發達國家應把CO2排放量降回到1990年水平,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轉讓技術,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減少CO2的排放量。因為近百年來全球大氣中CO2濃度的迅速升高,絕大部分是發達國家排放造成的。發展中國家首先是要脫貧,要發展。發達國家有義務這樣做。
但是,由于公約是框架性的,并沒有約束力,而且削減CO2排放量直接影響到發達國家的經濟利益,因此有的發達國家不僅沒有減排,還在增排,2000年根本不可能降到1990年水平。在1997年12月11日結束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3次大會上(日本京都會議),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展開了尖銳緊張的斗爭,最后發達國家作出讓步,難產的《京都議定書》終于得到通過。議定書規定,所有發達國家應在2010年把6種溫室氣體(CO2、一氧化二氮、甲烷和三種氯氟烴)的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平減少5.2%。這雖與發展中國家的要求到2010年減少15%,到2020年再減少20%的目標相差很大,但畢竟這是一份具有約束力的國際減排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