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狩獵、采集的舊石器時代,人類沒有消防裝備,穴居處地發生火災,就用土掩滅火,巢居處無法用土滅火,就跑,反正至少作為工具的石器燒不了。

隨著人類的繁衍和發展,洞穴和巢居已不能滿足人類居住的需求,于是人類就開始建造房屋。建房構件用可燃物,屋內生火,火災危險性不小。

古人首先想到的是防火、如用木櫞、草泥土混合的屋頂替代樹枝、樹葉、草莖等可燃物制作的屋頂,在木柱、木門框外表抹類似現代水泥的“膠結材料”,作為原始的防火涂料,以減少火災的發生。


如果火災還是發生了,那就用水桶滅火,一大隊人從水源處排到火災現場接力傳遞水桶,由離火場最近的人甩水滅火,效率很低,但解決了掩土無法滅高處火的問題。古代技術進步慢,直到秦漢時代,水桶依然是人們主要的滅火工具。

隋唐五代時期,為了防備敵人用火攻城,人們開發了一種用于軍事上防御的滅火工具。這種工具用一根一丈粗的竹竿,打通中間的節,作為射水工具。另用生薄皮全縫成袋,內貯三、四石水,把竹竿一端放在袋內綁起來,構成滅火工具,使用時由三、五名壯士壓水袋,從竹竿另一端射水滅火。

與水桶相比,這種工具集貯水與射水于一體,投入使用快,能產密集射流,滅火效率高。可惜的是,這種消防器材上的新發明器具連名稱也沒有。杜佑在《通典》上介紹它時沒給它起個名稱。

另一種軍事上用于城防的器材是名稱的,稱為“油囊”,即用油布縫制成的水囊。敵人把攻城用電火車推到城下時,城上的士兵就把“油囊”從城上扔向火車,囊破火滅。與上面那種滅火器材相比,“油囊”用途的局限性更大。


宋代我國發明了滅火用的唧筒。據曾公亮記載,唧筒用長竹下開竅,以絮裹水桿,自穹唧水。

在這種唧筒內,緊裹在水桿上的棉絮起著活塞的作用,用手來回拉動水桿產生正壓和負壓,將水從竹筒開竅處吸入,噴出。

唧筒的發明,基于宋代對大氣壓的認識和應用程度有了新的提高,科學進步推動技術發展,適應宋代經濟發展的需要。盡管這種唧筒的射程和流量都有限,但能單人使用,滅火比水桶、油囊等有效得多。


我國明代引進西方的消防技術,水銃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水銃是一種利用氣壓原理制造的手掀消防泵,這種器具與原始的滅火工具相比,不僅省時、省力,而且滅火的功效大為提高,還可以從遠近各個角度甚至從高處射水柱滅火,水銃的出現,使我國的消防戰斗力有大幅度的提升。


到了清代,我國的消防裝備有了更大的進展,首先,明末傳入我國的水銃得到普遍的采用,然后是引進燃煤蒸汽機為動力的消防泵,大幅度提升了消防泵的功率和滅火效率。

清末英商在上海租界成立了自來水公司,修建自來水廠。隨著自來水管線的鋪設,在租界的街道上陸續安裝消防龍頭(消火栓),替代消防水井,使消防供水十分方便。不久,天津、青島、北京、漢口等城市也相繼用上這種市政消防供水設施。


民國時期消防裝備的發展包括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消防車大量應用,火災電話報警系統的應用,化學滅火劑的應用等等。

在國產國產的消防裝置方面,薛振祥的震旦鐵工廠改裝制造了我國第一輛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消防車,開發了空氣泡沫液,制造出滅火器和消防水帶,是最大的亮點。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消防裝備有了迅速而持續的發展。至今我國不僅能制造各種消防車、消防艇、消防員個人防護裝備等器材,還能制造消防機器人,消防無人機等高新技術的裝備。

我國的經濟在持續、穩定地發展,如今我國在建的超高層建筑超過全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高鐵的里程世界第一,石化工業不斷發展,這一切,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更復雜的火災危險性,對消防裝備的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消防裝備極簡史,5分鐘讀完

圖文簡介

在狩獵、采集的舊石器時代,人類沒有消防裝備,穴居處地發生火災,就用土掩滅火,巢居處無法用土滅火,就跑,反正至少作為工具的石器燒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