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維坦按:


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我們都知道人類是社會性動物——但,我們的社會性從何而來?
目前較為廣泛的看法是:我們的社會性基于生物學現實,即我們人類的身體具有生物學意義上的脆弱性。換個角度講,這種對群體生活的需求也是鑲刻在基因之中、世代遺傳下來的,出于本能我們會知道群體生活更為安全可靠。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都知道生物個體即其種族都具備演化的能力,因此當現代社會允許了我們作為個體也可以活得很好,這是否意味著現代語境下我們廣泛討論的“孤獨感”,也是演化的產物?

我們都知道獅子往往結隊行動,且在生活上也具有社會性,而老虎卻習慣于獨自行動。現代科學的解釋是:獅子大多生活在草原里,單靠個體的力量無法完成捕獵行為,而生活在叢林的老虎靠自己就能活得很好。相較于兩者而言,人類似乎更像是獅子,需要依靠群體生活來生存——那么,祖祖輩輩的”老虎“都不會有“孤獨感“嗎?

緊接著還有一個問題:我們假設一個嬰兒,在尚未具備對外界的認知能力的時候就被完全孤立(比如,置于荒島或諸如此類,前提是我們可以通過某種方法滿足他的一切生理需求),那么在他一生的成長中,他是否會產生孤獨感?


為什么人們認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


海明威曾在回憶錄中聲稱自己沒法讀完他的任何一本書,因為他實在寫得太差了。海明威說的確實沒錯:陀思妥耶夫斯基并不以華麗的散文而聞名。

然而,他的作品有其獨特的魅力。他知道人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存的意義,而其他作家卻難窺一斑,亦難以將其表達出來。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有一個永恒的主題:當一個人做了某件有重大影響的事時(通常是壞事,如犯罪或有某種不道德的行為),會如何自處,如何平息內心。他筆下的許多角色都有內疚、孤獨和與世隔絕之感。

他所描繪的主題往往比那些可能直接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事更沉重。但就其探索核心而言,他旨在闡明人類大腦是如何理解歸屬感、聯系與意義的。

從本質上說,其論點是:我們自處的方式同我們與其他社會團體相處的方式密切相關,反之亦然。如果前者不同步,后者也不會同步。正如他在《卡拉馬佐夫兄弟》(Brothers Karamazov)中所寫的那樣,要維系這類關系,我們必須學會誠實:“最重要的是,不要對自己撒謊。如果一個人自我欺騙,且信以為真,那么他就無法認清事實,進而無法尊重自己和他人。

起初,這點和孤獨的關系是不明顯、不確定、不張揚的,但當我們深入探究之后,某些明顯、確定、張揚的東西就會顯現出來。


文化復雜性的危險

孤獨一詞似乎源于16世紀,但幾百年之后,才在藝術和媒體領域顯露頭角。當然,孤獨總是存在的,但其語義用法是隨著時間推移才逐步展露出來的。


今天,我們搜索這個詞時,會在0.34秒內得到5170萬個結果。如果深入挖掘,我們將會發現成千上萬篇文章聲稱我們生活在一個視孤獨為流行病、公共健康問題及現代社會典型特征的世界里。

誘發孤獨的罪魁禍首有很多:家庭及社區關系瓦解、向城市遷移,電話、電視、廣播,以及相關的一切。除了獨處之外(這是其中一部分),它們都指向同一件事:我們生活在一個文化環境日益復雜的世界。

20萬年前,在非洲大草原上,我們賴以進化的生態系統是在小型游牧部落中運作的。你和朋友、家人之間可能有某些遺傳差異,但總體而言,由于你身處單一文化之中,所有人都相當相似,彼此互補。

現在我們把它和有互聯網的世界做個比較。無論你身處何時何地,都可以輕易接觸到其他文化,其他人亦如此。這個世界互聯互通的水平如此之高,這意味著文化融合會令個體及個體接觸的事物千差萬別。那么結果會如何呢?


鑒于我們成長于此,我們的自我和個體身份顯然與他人有微妙的不同。雖然這樣有好處,但也意味著在更深的精神層面上——即在需要與某人建立真正聯系的層面上——我們會感到孤獨,因為沒人能像我們希望的那樣完全理解我們。

是的,孤獨可以是孤立的產物,現代文化從精神層面上分離了我們,我們身處這個聯系日益緊密的世界卻倍感孤獨正因為此,而非因為缺乏簡單的互動。


調和支離破碎的自我

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獨特,這并不是什么壞事。事實上,從個體價值層面而言,它是偉大的。與眾不同也不是難以與人建立聯系的原因。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中,當某個人物犯了罪或故意制造傷痛時,懲罰他們的絕不是外在現實,而是他們的內心世界。

即便在這個世界上沒人知道他們做了什么,他們仍然要對人隱瞞,最終,還要試圖自我隱瞞。事實就是如此簡單:當他們意識到自己永遠無法說真話,永遠無法向他人完全展示自我時,就會感到孤獨與孤立,即便周圍的人并未有所懷疑。

這個例子比較極端,但在很多方面,現代化以其復雜的文化和技術連通性創造了一個支離破碎的現實,身處其中的我們也無法擺脫孤獨。


在家中和在工作中的你有所不同。線下和線上的你有所不同。身處一個亞文化中(比如在推崇科幻小說的圖書俱樂部)的你和身處另一個亞文化中(比如你踢足球的周日聯盟)的你有所不同。

各種各樣的社會規范讓我們不得不在特定地點、特定人面前隱藏自己的某些特質,這本身并不是問題,但這種小小的習慣卻讓我們開始自我欺瞞并欺瞞他人。最終,這些謊言彼此糾纏,催生了許多支離破碎、無法擬合的自我。

當你向某人完全展示自我,某人亦向你展示了所有的缺點與差異時,只要雙方能簡單接受這些他人難尋一見的自我,你們就能建立起真正的聯系。不幸的是,盡管從表面上看,我們每時每刻都聯系在一起,但現代化用多樣而復雜的規范使真正的聯系變得尤為困難。

如果我們不以真實、誠實的態度積極將不同的自我調和成有凝聚力的整體展示給世界,我們就無法找到想要的東西。

接受他人陪伴并與之建立聯系前,要先接受自己。

一個關于誠實的例子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想靠自己意識到這一切都存在于表象之下,需要長時間的孤立狀態(孤立可能導致孤獨,但通常不是根本原因)。

如今,我們都是無限復雜的文化融合的產物,這些文化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在生命中的每時每刻聚集在一起,無聲無息地創造著自我意識。其結果是,我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誰。

從這個意義上說,孤獨是一種禮物。當你不受社交關系或其他干擾的影響時,它讓你看清楚真相,讓你有機會客觀觀察你的不同自我是如何彼此沖突的。

此時你無需管理自我形象,而是不得不考慮藏匿于外表之下的自我:欺騙自己和他人的自我,感到羞恥的自我,不經意間竭力隱藏了一切的自我。

這都不容易,也不是孤獨的解藥,然而當你直面一直逃避的一切后,奇怪的事就會發生:你開始慢慢尊重、珍視真實的自我,不再撒謊,最終打開了建立真正聯系的大門。

當然,坦誠相待和持久聯系需要愿意暴露自我的雙方共同維護,并不完全取決于你,但你仍然要先學會如何自處。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中,當某個人物對自己的謊言愧疚不已,承認罪行,并卸下了沉重的心理負擔后,就會發現自己比往日更加自由,即便后來他們會因供認不諱而受到懲罰。

同樣地,當我們隱藏自我或不了解自我時,便會感到孤獨,解決之道不在于如何建立更多膚淺的聯系,而在于成為真實的自己。


文/Zat Rana
譯/antusen
校對/Amanda
原文/medium.com/personal-growth/why-we-are-feeling-lonelier-than-ever-ffdb9083b2c4
本文基于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antusen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獨處并非孤獨的本源

圖文簡介

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我們都知道人類是社會性動物——但,我們的社會性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