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于《城市與減災》 2011,3


        近期赴西藏拉薩調研相關工作概況,反復思考人地關系,重發舊文一篇。


        災難帶來了什么?寫下這個題目,似乎少了點什么?是主體?那么在地球上,何者為主體呢?


       首先,得從自然現象、災害、災難說起,如果世界上沒有人,地震、火山噴發、泥石流、海嘯這一切都只算得上自然現象,沒有相應的客體承擔者,但是自從有了人類,這些現象就被視為災害,因為其可能造成了一定的人員傷亡與物質損失,從自然地理視角看,災害也改變了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


       一般而言,很大的災害才稱之為災難,這次日本東北大地震,可以稱得上是災難,對地球環境改變帶來了什么呢?對居住在地球上的人們帶來了什么?除了痛苦的回憶,還有反思人地關系的啟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應該如何看待災害問題?如何構建新型的人地關系?人類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反思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從人類敬畏大自然到人定勝天,再到現在的可持續發展視角,可以說都是人類對人地關系認識的進步。


       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問題,簡稱PRED問題,歷來是地理學研究關注的重點,此處的環境不僅僅指環保領域的環境,也包括了孕育災害的環境,即人類生活的環境,環境可以分成全球、區域和國家等幾個層次。環境問題、災害問題可以說是人們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面臨的兩大難題,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大多是人類作為主導因素而產生的破壞,我們可以通過環境保護、生態治理去解決這些問題。但災害問題不同于環境問題,其都是人與自然,簡稱人地關系的兩個重要組成方面,災害問題是自然為主因所帶來的一些問題。這些都可以納入到可持續發展戰略視角去思考。從這次災難來看,地震、海嘯以及仍在處理的核輻射問題,給日本人民帶去了沉重的痛苦,但日本人民在災害后的冷靜、講究秩序等傳達給了世界,讓人們不得不肅然起敬,這與“不給他人添麻煩”的國民文化特性、末日文化與完善的應急管理體制是分不開的。 


        值得注意的是:還給周邊國家帶去了一些的影響,如中國地區出現的盲目搶購食鹽、美國搶購放毒面具與藥品等的現象,值得我們分析和思考。以搶購碘鹽為例,媒體未預防這場危機、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也值得思考。大眾的消息來源主要來自于媒體,媒體以何種視角報道值得研究。是遮遮掩掩,不予報道,以換取一時的穩定;或是僅僅以眼淚博得大眾的同情,對自然的敬畏;還是報道客觀積極的救災進度,給人以希望。



       三地日記略去


       災害教育可以做什么?并不僅僅是告訴你災害來了怎么躲,發生災害怎么辦,這樣理解有些狹隘,而是包括災害發生發展規律、防災減災等知識系統,可以說是關于災害的教育、為了環境減災的教育、從災害中吸取教訓的教育。我們應該從應該較大的范疇,較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其價值,人們有一定防災素養之后就能在其日常生活中、在其專業工作中注意存在的這些問題并解決之,如建筑設計與施工、政策制定、科學研究等多方面。防災減災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個專業就能使其完善,教育是使每個人覺醒,提高公眾的災害意識與防災素養,坦然面對災害,做好應對,重塑新型人地關系,構建安全安心社會。


災害帶來了什么?人與災害是人類必須面對的一個永恒課題

圖文簡介

災難帶來了什么?寫下這個題目,似乎少了點什么?是主體?那么在地球上,何者為主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