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期刊如何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發展?科學期刊在互聯網科普方面有哪些做法和經驗值得分享?新形勢下科學期刊在移動科普方面還面臨著哪些不足和挑戰?
10月22日,受中國科協科普部委托,由科普時報社、中國科普網主辦的“科普期刊融合發展交流沙龍第三期”活動在京召開。活動中科普媒體負責人、科普專家圍繞科普媒體如何助力科技人員參與科學傳播工作進行了熱烈研討,一起分享了新媒體時代傳統科學期刊發展壯大的成功經驗和有益探索。
媒體融合時代要重視視頻內容規劃
1979年,《百科知識》創刊。40年來,《百科知識》注重文章的科學性、知識性,不嘩眾取寵,不借題炒作,刊發文章保持了較高的水準和品位。
《百科知識》雜志社社長趙新宇介紹說,近幾年,他們重新對一些科普內容做了規劃,以《百科知識》雜志內容為依托進行再創新,推出了一檔音頻節目——迷你百科脫口秀。該脫口秀在喜馬拉雅等平臺播放,兩年多推出了700多期,備受聽眾歡迎。
除此之外,《百科知識》重點推出一系列的科普視頻,視頻內容以雜志中部分精華文章為腳本進行改寫,現已制作完成100多個視頻節目,如二十四節氣以及動植物相關科普視頻等。目前,準備將這些科普視頻推廣到一些中小學校,作為中小學生科學課程的展示內容。
《百科知識》還開展了青少年科普活動——“科普?攝影?百科”問答大課堂。活動通過“一拍、二記、三問、四答”方式,鼓勵青少年“用鏡頭發現科學世界,用提問探索未知空間”,提出“百科全書不知道”的問題。活動開展一年以來,各地青少年累計來稿7000多份。活動組委會還編撰了《鏡頭里的科學問號》系列畫冊、郵冊和明信片等。同時將科普專家與兒童共同探討的科學話題編撰成科普文集——《科學大咖與兒童對話》。
新媒體傳播需要立體化發展
“全國醫師有460萬醫生,每人一篇科普文章就460萬篇。”中國醫學人文雜志社社長王德說,科普宣傳新媒體要做得很好,需要立體化傳播,融媒體化發展。
他認為,醫學科普可以考慮讓醫生增加科普教育的職能,“至少要有一篇科普文,才能提主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作為一個科學家也好,作為一個醫生也好,寫一篇科普文對他本身也是好事兒,因為醫生專家寫的科普文,一般來說不像百度一樣的,他要進行科學認證,更加專業。
王德介紹說,美國醫學會、英國醫學會每個星期都有討論,所有的大眾媒體包括電視臺,在發布醫學新聞的時候,必須在美國醫學會發布之后再發布。這個機制讓醫學科普傳播更加專業,更加立體化,從而避免一些低劣健康文章在網上廣泛流傳誤導受眾。
快速適應新媒體平臺迭代的需求
“環球科學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家的幫助,我們有400位華人科學家,100位院士審稿。”《環球科學》常務副總編輯、總經理劉芳介紹經驗時說,《環球科學》堅持相對比較獨特的積極定位,建立一個全球化科學報道體系,始終報道前沿科學。
她說,媒體快速的變化,帶來了非常大的機遇,近5年《環球科學》全媒體多平臺融合發展,目前建有兩個網站,其中一個是環球科學官網,是專門針對科研人員的網站。三個主要公眾號對三個圈層:公眾科普、科研人員、青少年科普。環球科學微信用戶200萬,已進入全國微信公眾號500強。
據介紹,環球科學報道模式,有三個維度。要求編輯團隊鎖定全球重大科學實踐,30分鐘之內要快速響應,24小時要有中國報道出來并在社交媒體發出文章,報道會梳理歷史上一些相關的文章并制作網絡專輯。紙刊會根據事件做持續追蹤和深度文章報道。
劉芳舉例說,去年諾獎的報道,《環球科學》發出了全網最快的文章,解讀了整個科研故事,整合團隊組建了單獨諾獎報道小組,快速響應團隊作戰,當時就做出了10萬+爆款文章。“24小時左右,我們的領研網制作了諾獎專題,梳理歷史上曾經發表過關于諾獎研究的相關報道,快速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做到了從流量到粘度的轉換。”
同時,《環球科學》派了報道團隊到美國一線采訪,并制作視頻和連線,有科學家的一些視頻,有現場拍的視頻同步發回來。這個針對諾獎的組合式報道,給讀者提供了更加立體化的內容。
“在傳播手段上,整個團隊要快速適應新媒體平臺快速迭代的新需求,包括一些漫畫的形式,直播平臺的現場直播,聽眾在線隨時也會有很多問題。”劉芳說,他們還開設了音頻板塊,收集全球科技要聞,解讀全球重要科學論文背后的進展和突破。
科學傳播進入到好時代,新媒體帶來傳播的便利性,劉芳總結這得益于有5個機遇:科學家參與的意愿,公眾的參與意愿,以及中國科學的快速發展,還有企業科研機構與科技企業更重視基礎研究和科學傳播,媒體生態升級。“牢牢抓住這些時代給予的特殊機遇,努力突破發行渠道、人才培養、商業模式等諸多領域的制約瓶頸,科普期刊完全可以實現大發展。”
在接下來的自由發言和討論環節,北京醫師協會副會長徐殿祥、《少年科學畫報》副主編孫楷、《中國科技論壇》雜志編審張九慶等嘉賓,圍繞社會對健康科普需求、科普期刊如何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發展、在互聯網科普方面取得哪些成功做法和經驗、新形勢下在移動端科普方面存在哪些不足的挑戰等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