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0日,《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在線發表了全球疾病負擔2016卒中終生發病風險協作組(The GBD 2016 Lifetime Risk of Stroke Collaborators)關于全球、地區別、國家別的卒中終生發病風險研究結果,在調整競爭死亡風險后,2016年全球25歲以上成人卒中終生發病風險約為24.9%,缺血性與出血性卒中的終生發病風險分別為18.3%與8.2%,且不同地區、國家、性別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在受分析的195個國家和地區中,我國卒中終生發病風險最高,為39.3%(95% CI: 37.5~41.1)。在21個GBD地區中,東亞卒中終生發病風險最高,為38.8%(95% CI: 37.0~40.6),撒哈拉以南非洲東部地區卒中終生發病最低(11.8%; 95% CI: 10.9~12.8)。社會人口指數(sociodemographic index, SDI)五等分后發現,中高SDI組的卒中終生發病風險最高(31.1%; 95%CI: 29.0~33.0),而低SDI組的卒中終生發病風險最低(13.2%;95% CI: 12.3~14.2)。
與1990年(22.8%)相比,2016年全球卒中終生發病風險增長了8.9%,男性增長率(15.4%)大于女性(3.2%),缺血性卒中增長率(12.7%)大于出血性卒中(4.0%)。不同GBD地區的增長情況有所差異,撒哈拉以南非洲東部和西部地區、北美、中東、中歐、東亞、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均呈增長趨勢,而中亞、南拉丁美洲、高收入亞太地區、撒哈拉以南非洲南部地區則呈現下降趨勢。我國2016年卒中終生發病風險較1990年增長了9.3%。
2016年全球及不同地區分性別卒中終生發病風險及相對1990年的增長率(表格來自于原文)
2016年全球卒中終生發病風險分布圖(圖片來源于原文)
2016年全球不同類型卒中終生發病風險年齡分布圖(圖片來源于原文)
2016年我國居民分性別卒中終生發病風險及相對1990年的增長率(表格來自于原文)
該研究基于2016 GBD研究數據和前期研究結果,充分使用了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的所有可使用的基于人群的流行病學數據,綜合使用卒中發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數據,估計25歲以上人群卒中終生發病風險。考慮到卒中以外疾病導致的死亡對卒中終生發病風險估計產生影響,該研究也計算了競爭死亡風險,并最終計算出調整競爭死亡風險后的卒中終生發病風險,從而得到更客觀、準確的結果。
既往GBD研究顯示,卒中已成為沉重的全球疾病負擔,在中低收入國家尤甚。近年我國卒中發病呈上升趨勢,是導致死亡的首要病因。預測卒中終生發病風險將對衛生政策產生積極影響,并有助于評估卒中預防策略的實施效果。通過對比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卒中終生發病風險,探尋影響卒中發病風險的因素,可以更好地指導相關部門制定卒中防治措施。
研究優勢
1
廣泛收集并充分利用195個國家和地區的既有流行病學數據(數據來源詳見原文補充材料),其強大的組織協調能力值得借鑒學習。
2
研究比較了全球不同地區和國家、不同性別、不同年份的卒中終生發病風險,有助于發現更多風險因素,指導卒中防治政策的制定。
3
充分考慮了競爭死亡對結果的影響,更客觀準確。
不足之處 雖廣泛收集多方數據,但原始數據的質量控制仍存在一些可能影響結果準確性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1.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值; 2.存在疾病編碼質量的差異; 3.存在卒中診斷標準、能力、技術的差異; 4.出血性卒中分型不夠細致,包含蛛網膜下腔出血。 本期關鍵詞 競爭死亡風險 (competing risk of death) 實際研究中,研究對象可能死于多種疾病,既包括研究的目標疾?。ㄈ缭撗芯康淖渲校?,也包括目標疾病以外的多種其他疾病,即競爭死亡。當研究對象死于目標疾病以外的其他疾病后,則研究對象不可能再發生目標疾病。而如果簡單把死于目標疾病以外其他疾病的研究對象當做失訪或缺失,常規的統計分析方法會認為此類研究對象仍具有一定的概率或風險發生目標疾病,從而導致產生不準確的估計結果,競爭死亡的比例越高對結果的影響就越大。因此,當競爭死亡的比例較高時,則不能忽略競爭死亡對結果的影響,需排除競爭死亡風險后才能得到較為準確的結果。 參考文獻略 本期嘉賓 張丁丁 博士,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北京協和醫院-中心實驗室-統計與生信平臺。 北京協和醫院-中心實驗室-統計與生信平臺基于循證醫學、醫學統計學、臨床流行病學、生物信息學理論與前沿技術,在院內外開展方法學咨詢服務與大數據分析技術支持。從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預后多角度開展臨床研究,為疾病預防、早期干預、新藥和新治療方法的臨床應用提供科學的證據支持,促進轉化醫學發展與科研成果轉化,歡迎有興趣的同道與我們聯系。 聯系方式:pumchstat@126.com。 欄目策劃 吳志宏 北京協和醫院骨科教授、博導、中心實驗室副主任、實驗動物管理委員會主任、骨骼畸形的遺傳學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北京市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醫工整合聯盟副理事長、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基礎學組委員。 版權聲明: 協和醫學雜志倡導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歡迎轉載、引用,但需取得本平臺授權。如您對文章內容版權存疑,請發送郵件medj@pumch.cn,我們會與您及時溝通處理。本站內容及圖片僅供參考、學習使用,不為盈利且不作為診斷、醫療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