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被認為是“下一代顛覆式創新技術”,其核心優勢就是通過去中心化,運用數據加密、時間戳、分布式共識等手段,構建全新信任機制和高效協同機制,從而催生諸多全新的應用場景。
區塊鏈到底是什么?其帶來的價值互聯網,《經濟日報》刊發的這篇文章試圖解析區塊鏈究竟如何推開了信任世界的新大門?
不可篡改的“大賬本”
官方將區塊鏈定義為“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應用模式”。
“簡單來說,區塊鏈技術就是一個經過特殊加密、遵循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同時記錄同一筆交易的大賬本。”樹圖區塊鏈創始人龍凡表示,信息生產部門負責記錄存儲信息,也就是“區塊”,而信息使用相關方之間通過“鏈”式加密方式傳遞,任何人都可以進行記賬,但是如果想要對賬本中記錄的某一信息進行修改則幾乎不可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廣乾表示:“解決信任問題,因此成為了區塊鏈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它的能量正在于,以技術保證建立了一套去中心化的、公開透明的信任系統,從而讓數字世界跟物理世界一樣真實。”
按照對節點開放程度的不同,目前主要把區塊鏈分為3種類型,公有鏈、私有鏈和聯盟鏈。它們相當于向所有人開放的公開賬本、企業內部的私有賬本和多個公司組成聯盟,內部所用的公用賬本,但信任始終存在。基于信任,新的應用方式應運而生。
水落石出后的真價值
“2008年,一個自稱名叫中本聰的人發布了一篇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文章,并在2009年公開了早期實現代碼,比特幣由此誕生。”李廣乾介紹說,比特幣,正是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應用。
正因如此,普通人往往會把區塊鏈與虛擬加密貨幣相聯系,但隨后出現的一系列號稱“某某幣”項目,則受到了嚴厲打擊。其原因正是因為,這些打著區塊鏈旗號的虛擬加密貨幣風險并不可控,還蘊含著大量炒作、投機、欺詐風險。為了保護投資者利益,一系列監管措施先后出臺。
螞蟻金融服務集團副總裁蔣國飛表示:“區塊鏈技術不等于炒作加密貨幣。沒有實際價值錨定的加密貨幣,不應該是區塊鏈產業的發展方向。應該警惕各種假借區塊鏈名義的騙局,讓這個本該產生更大價值的技術本身成為犧牲品。區塊鏈不是一夜暴富的工具,而是未來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
泡沫散去,區塊鏈的真正價值,依然得到了“頂層設計”的肯定。國家和地方政府相繼出臺多項綱領性文件,鼓勵研究區塊鏈,開展其試點應用,支持其創新融合與前沿布局。僅今年上半年,各地就先后發布106項區塊鏈扶持政策。一系列支持實體經濟、解決民生痛點的區塊鏈應用正在廣泛試水。
區塊鏈未來已來!
從技術儲備和資本支持等方面來看,我國在區塊鏈領域仍然擁有良好基礎。蔣國飛認為,“我國區塊鏈產業將提前進入商用時代。這首先得益于技術能力的進步,系統性能和數據保護等進一步成熟;其次是開放技術引發群體加速創新;第三是與行業標桿合作刺激了滾雪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