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達醫曉護 的第 2083 篇文章



今夏隨著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市民們又掀起了中醫養生的熱潮。“天人相應”是中醫學的核心理論之一,認為人體氣血的運行會遵循大自然規律而變化,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月份﹑甚至在一天中不同的時段時辰,都存在著“天人相應”,這些節律性影響著機體的氣血盛衰﹑經絡流注﹑以及臟腑強弱,所以傳統中醫倡導人體順應自然而養生。依據12個時辰晝夜陰陽變化規律進行養生,能協調人體與自然之節律,維持氣血陰陽的平衡,實現通經防病之目的。這是中醫天人合一的具體表現。但是我們普通市民只要不違背主要的中醫養生原則,根據自己的體質和慢病情況,選擇適當的養生方法,不必機械照搬。


640 (1).webp.jpg


十二時包括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脯時、日入、黃昏、人定。十二辰的內容是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人體經脈沿著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等十二條經脈依次循行。疾病的發生發展與十二經脈的氣血流注以及時間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所以運用中醫十二個時辰對疾病的診斷及治療以及養生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現代生命科學研究已表明,人體生命是一個復雜的有機系統,系統之間的協調具有時間效應和節律性,主要體現在人體生物鐘的調節﹑生命體征的微調變化﹑激素分泌的節律改變﹑器官組織功能的亢奮抑制﹑以及藥理作用的效率規律等。表現在循環﹑內分泌﹑消化﹑呼吸等各系統的疾病中普遍存在疾病的時間節律性,為臨床觀察病情、診斷疾病以及指導用藥提供了一定的依據。如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呈現白晝高夜間低,多呈現“雙峰”,因此應該使降壓藥針對血壓的峰值作用。頻發室早的發生也具有晝夜節律現象,24h發生的高峰時間與中醫酉時相對應。心血管疾病的多發時段為0~9時,例如心肌梗死在卯時﹑辰時的發生率為35.2%,酉時﹑戌時的發生率為39.3%,較其它時辰明顯增高。腦血管疾病的發病時間也存在顯著的晝夜周期變化,其中0~12時為腦出血高發段,0~6時為腦血栓高發時間段,午后為次高發段,在高發時間段可留意觀察病情變化,盡早發現發病先兆。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患者早晨到中午血糖明顯高于夜間,因此餐前增加胰島素可防止高血糖發生,在晚間需減少胰島素用量防止血糖過低。研究發現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發病時間與時辰的關系具有顯著意義。消化道疾病多發生于秋冬季,并且夜間為高發時段,尤其是子時。喉源性咳嗽好發于晨起﹑睡前﹑夜半,其中丑時﹑卯時﹑亥時分別占21.25%﹑26.25%以及39.17%,并且卯時以輕度咳嗽為主,丑時和亥時以中度咳嗽為主。哮喘患者在夜間和清晨發病加重,尤其好發于0~4點,因此要提前用藥防止哮喘發作。


依據十二時辰氣血流注特點,養生建議如下:子時(晚上23點~凌晨1點)為膽經主時,此時入睡對防治肝膽疾病和養護陽氣至關重要。丑時(凌晨1~3點)為肝經主時,此時熬夜容易導致肝功能受損。寅時(3~5點)為肺經主時,深度睡眠有助于養肺,不提倡過早晨練。卯時(5~7點)為大腸經主時,晨起適量飲水,有助大腸傳導功能,防止便秘等病。辰時(7~9點)為胃經主時,此時早餐,營養易于消化吸收。巳時(9~11點)為脾經主時,適當運動,有助于脾胃消化吸收。午時(11~13點)為心經主時,餐后午休,有利于養心安神。未時(13~15點)為小腸經主時,宜在此前午餐,以利于小腸受盛化物。申時(15~17點)為膀胱經主時,此時多喝水,利于代謝產物排泄。酉時(17~19點)為腎經主時,宜按時晚餐,以助“后天養先天”;另需防過勞,以助藏精。戌時(19~21點)為心包經主時。此時適量運動或娛樂,有助于氣血運行,怡養心神,養護心氣。亥時(21~23點)為三焦經主時,此時準備入睡,有助于水谷、諸氣運行,養顏益壽。


十二時辰養生較多地運用在疾病診斷和治療中,市民在養生過程中不可過分拘泥于形式,應該結合自己的體質和慢病情況,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靈活運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達到健康的目的。


作者:龍華醫院中醫預防保健科

方泓 主任


十二時辰養生背后的科學意義

圖文簡介

今夏隨著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市民們又掀起了中醫養生的熱潮。“天人相應”是中醫學的核心理論之一,認為人體氣血的運行會遵循大自然規律而變化,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月份﹑甚至在一天中不同的時段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