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產期抑郁癥(perinatal depression)是指發生于懷孕至產后一年內的抑郁發作,2012年美國圍產期抑郁癥的患病率為11.5%。


圍產期抑郁癥的高危因素包括既往抑郁史、被虐待經歷、計劃外或非意愿妊娠、生活壓力事件、親密伴侶暴力行為和妊娠期合并癥等,不僅影響孕產婦健康,而且影響嬰幼兒心智發育,甚至有孕產婦自殺傾向和傷害嬰幼兒的行為。


圍產期抑郁癥發生率高,危害大,但目前臨床尚缺乏有效的預防和干預指南,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USPSTF)也沒有針對這一嚴重健康問題的防治指南。藉此,來自波蘭和美國的學者對圍產期抑郁癥的干預效果進行了系統綜述[1],并于2019年2月在線發表于《美國醫學雜志》(JAMA,IF= 47.661),旨在了解圍產期抑郁癥干預措施的效果,為USPSTF制定干預指南提供證據。


研究發現,咨詢可減少圍產期抑郁癥的發病風險,通過咨詢進行干預的孕產婦圍產期抑郁癥發病率下降接近一半,為49%。產后26周咨詢組的抑郁癥發生率為0%~34%,而對照組為6%~50%,絕對差值(absolute risk difference, ARDs)為1.3%~31.8%。進一步亞組分析顯示,基于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和基于人際關系治療(interpersonal therapy,IPT)的咨詢干預效果較好。


CBT的婦幼項目由8~17個貫穿孕期和產后的小組活動構成,目的是幫助孕產婦和嬰兒創建健康的軀體、社會和心理環境?;贗PT的ROSE項目包括4~6部分貫穿孕期和產后的活動,主題包括壓力管理、社會支持系統的建立,針對嬰兒出生帶來的角色轉換和人際沖突進行角色調整等。


其他干預方式的效果未顯示有統計學差異,如體力活動、教育等。在干預可能帶來的傷害方面,未發現Omega-3脂肪酸補充有不良反應;服用抗抑郁藥舍曲林或去甲替林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安慰劑組比較亦無統計學差異(不良反應主要包括:頭暈、嗜睡、輕度躁狂等)。


該研究檢索了PubMed、MEDLINE、PsycINFO和Cochrane臨床試驗登記系統,共收集自2012年2月至2018年12月發表的1985篇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研究或非隨機干預研究文獻。對每篇文獻按照分析內容框架加以篩選,如圖1所示;應用USPSTF提出的標準評價文獻質量[2],歸為“優”、“中”、“差”3個等級;排除研究內容不在框架內及質量差的文獻;最終50篇文獻納入分析,其中8篇質量為優;49篇為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研究,1篇為非隨機的干預對照研究,合并樣本量共22385人,多數為非拉丁裔白人女性(31%的原始文獻未包含種族信息)。



納入文獻中,20篇來自美國,26篇研究對象來自初級保健機構,42篇研究對象限定年齡為18歲以上(其余1篇聚焦青少年,7篇沒有年齡限制),27篇研究對象為圍產期抑郁癥的高危人群。高危人群的識別主要基于疾病史以及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和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S-D)評分。


這50篇文獻中的干預措施包括:咨詢、基于衛生系統的干預活動、體力活動、支持性干預、教育、提供嬰兒睡眠建議、產后情況匯報、表達性寫作、瑜珈練習、Omega-3脂肪酸補充、抗抑郁藥舍曲林和去甲替林的使用。


JAMA同期配發了評論文章“圍產期抑郁癥:預防建議和實施中的挑戰”(Perinatal Depression:Recommend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the Challenges of Implementation)[3]。評論認為,實施USPSTF提出的干預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挑戰:如何區分正在經歷圍產期抑郁和存在抑郁高風險的孕產婦?正如USPSTF所說,目前尚無準確識別高風險孕產婦的篩查工具,也無法判斷哪類人群是干預措施的最大獲益人群。此外,從事認知行為治療和人際關系治療的人員需接受專業培訓,大規模應用存在一定困難,孕產婦對服務的可及性較差。未來需進一步研究如何為不同地區提供有效和可及的防治措施。


本研究的價值


1

該研究為USPSTF制定圍產期抑郁癥的干預指南提供了直接證據。USPSTF建議臨床醫生為高危孕產婦提供咨詢服務,體現出“循證決策”。


2

合并不同研究,增加了樣本量和統計效率。通過對每種干預措施的合并效應值進行估計,為醫務工作者結合現有條件選擇干預方式提供了參考。


3

納入的研究類型多數為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同質性較好,偏倚風險低,合并分析的結果具有較高的可靠性[4]。


本研究的局限性


1

未明確干預措施的最大受益人群。目前有關圍產期抑郁的研究,有一個重要問題未能回答:對什么樣的人進行干預能夠使其健康獲益最大?如何識別這些人群?


2

研究對象的局限性使研究結論在外推時需謹慎。本研究主要基于歐美地區數據,應用于其他人群或環境是否有同樣的結論,需要新的研究證據支持。



本期知識點


Meta分析的統計方法評價


Meta分析統計方法評價主要基于4方面的內容:異質性檢驗、數據合并、發表偏倚分析和敏感性分析[5]


判斷異質性分析正確的標準:

①進行了異質性分析并給出了結果;

②存在異質性時進行了異質性的處理,如排除臨床異質性、亞組分析、Meta回歸分析等。


判斷數據合并正確的標準:

①合并之前進行了異質性分析;

②根據異質性檢驗結果選擇適當的合并模型;

③合并的數據必須為相同設計類型;

④列出納入文獻的原始數據;

⑤當出現置信區間完全不重疊的情況時有合理的解釋。


判斷發表偏倚分析正確的標準:

①給出檢驗發表偏倚的方法;

②給出發表偏倚的結果;

③對發表偏倚進行正確的解釋。


判斷敏感性分析正確的標準:

①說明采用何種方法進行敏感性分析;

②給出敏感性分析結果,并加以解釋。


以上標準可供科研工作者進行Meta分析時參考。



文獻來源

1. Elizabeth O’Connor,Caitlyn A. Senger, Michelle L. Henninger,Erin Coppola,Bradley N. Gaynes.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Perinatal Depression: Evidence Report and Systematic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JAMA. 2019, 321(6): 588-601. doi:10.1001/jama.2018.20865

2.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Procedure Manual. Rockville, MD: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2015. Available at https://www.uspreventiveservicestaskforce.org/Page/Name/procedure-manual. 

3. Freeman MP. Perinatal Depression: Recommend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the Challenges of Implementation. JAMA. 2019, 321(6): 550-552. Doi: 10.1001/jama.2018.21247

4. 彭曉霞. Meta-分析的方法學局限性及其適用領域. 協和醫學雜志. 2017, 8(6): 381-386. Doi: 10.3969/j.issn.1674-9081.2017.06.012

5. 周濤,萬瑩,徐紅,等. Meta分析文獻的統計方法質量評價. 中國社會醫學雜志. 2013 30(2): 79-82. Doi: 10.3969/j.issn.1673-5625.2013.02.003



本期嘉賓



何慧婧

博士,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單廣良課題組。

本課題組主要研究方向為國民健康標準和慢性病危險因素研究,臨床試驗及最佳實證應用研究等。近五年承擔的科研項目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專項:《京津冀區域自然人群隊列研究》;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國民健康狀況及基本生理參數本底調查(2期)》;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國民體質與健康參數及標準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涼山彝族移民心血管代謝危險的縱向比較和預測研究》等。歡迎同道們與我們交流合作。

郵箱:Guangliang_shan@163.com


本期嘉賓


單廣良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

流行病學與衛生統計學系,博士生導師,協和教學名師。

主要研究方向:國民健康參數和標準研究,臨床研究質量與評價。

中國醫藥質量管理協會臨床研究質量與評價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學會呼吸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研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數據分析分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腦腫瘤注冊登記研究平臺首席方法學專家。


欄目策劃


吳志宏 

北京協和醫院骨科教授、博導、中心實驗室副主任、實驗動物管理委員會主任、骨骼畸形的遺傳學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北京市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醫工整合聯盟副理事長、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基礎學組委員。




 版權聲明:

       協和醫學雜志倡導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歡迎轉載、引用,但需取得本平臺授權。如您對文章內容版權存疑,請發送郵件medj@pumch.cn,我們會與您及時溝通處理。本站內容及圖片僅供參考、學習使用,不為盈利且不作為診斷、醫療根據。


圍產期抑郁癥是什么?如何防治?一篇綜述這樣回答

圖文簡介

圍產期抑郁癥的高危因素包括既往抑郁史、被虐待經歷、計劃外或非意愿妊娠、生活壓力事件、親密伴侶暴力行為和妊娠期合并癥等,不僅影響孕產婦健康,而且影響嬰幼兒心智發育,甚至有孕產婦自殺傾向和傷害嬰幼兒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