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減災理應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應有之義,防災減災工作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課題,防災減災目標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防災減災、安全文化的發展。今后要站在生態文明的高度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以新時代防災減災、安全生產思想指引應急管理工作,健全國家應急體系,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加強安全生產,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把安全生產、防災減災工作融合于應急管理大局。減災安全宣教工作的價值就在于提高公眾防災素養,培育安全文化,建設安全安心社會。



1構建框架體系

大應急背景下,如何把科普宣傳、新聞宣傳與法規宣傳相融合,構建科學、系統的宣教大格局;如何有機整合安全生產宣傳教育,防災減災、應急科普內容體系;如何把防災減災科普教育與學校安全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相融合等問題值得探究。

同時,需要構建全媒體的平臺,不斷整合資源內容,實現資源共享,配以多種形式的活動,惠及公眾。



2聚焦防災素養

當前,我國正經歷著人類歷史上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進程,城市各種復雜的風險問題不斷涌現,如何建立健全公共安全治理體系,是當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社會韌性是韌性城市重要的組成方面,韌性城市建設的基礎就是搞清楚公眾的防災素養現狀水平,提高民眾意識。

災害意識與防災素養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文明進步程度的一種標識。防災素養是指公民具備的防災減災知識、能力與態度。具體包括防災知識、防災技能與防災態度三個層次,提高公民的災害意識與防災素養是災害教育的核心。汶川等特大地震發生后,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民眾對災害議題及防災減災工作的關注,提高了其意識與素養,但是民眾防災素養水平究竟如何?如何提高?這些問題亟待回答。有研究者指出我國公民災害意識淡薄,這僅僅是推論,沒有調查依據難以使人信服。



3推進場館立項

鑒于科普教育基地的重要意義,應積極推進場館立項建設工作。我們要學會與災害風險共處,目前缺乏與首都功能、世界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防災減災教育類場館;公眾普遍存在防災素養偏低的問題,公眾意識亟待提升;加之北京流動人口眾多,首都輻射和帶動作用巨大,項目建成后可以惠及全國乃至世界。利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契機,謀劃布局災害教育類場館,既是造福首都公眾的惠民工程,又可提升城市副中心軟實力,同時還能發揮北京科普資源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惠及京津冀地區乃至全國的公眾,甚至可以成為對外交流的文化名片,實現中華優秀的防災文化對外輸出。



4培育安全文化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種類最多的國家,災害種類多樣、發生頻次高、造成損失重。近年來,公眾防災素養不斷提升。一方面,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可以不斷提升公眾防災素養,培育安全文化,構建安全安心社會;另一方面,公眾防災素養提升后,更加容易理解、支持防災減災工作。近年來,公眾防災素養不斷提升,社會參的社會氛圍逐漸形成。

新時代亟需構建具有國際觀瞻、本土情懷的中減災安全文化體系,培育減災安全文化孕育的土壤。豐富減災安全文化內涵對推進我國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我們需要不斷地從災害中吸取教訓,通過開展減災安全文化建設,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增強社會公眾的防災素養,推進傳播能力建設,提高國家減災安全文化軟實力。


聚焦防災素養,培育安全文化

圖文簡介

防災減災理應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應有之義,防災減災工作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課題,防災減災目標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防災減災、安全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