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普及是一項公益事業,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發展科普事業是國家的長期任務。進入新時代,加強科學技術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科學素質,已成為持續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基礎性工程。林業和草原科普工作肩負著科學普及和生態文明教育的特殊使命,在建設科技強國和美麗中國的征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林學會作為我國林業界歷史最悠久、會員覆蓋面最廣、學科最齊全、組織體系最完善的公益性科技社會組織,是林業和草原科普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林學會科普工作范圍由內到外、工作力度由弱到強,工作影響由小到大,科普工作體系得到進一步充實和加強,基本形成了組織比較完善、學科分布廣泛、覆蓋全國的群眾性科普工作組織網絡體系,打造了一系列重點品牌科普活動,先后多次受到中宣部、科技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科協的表彰獎勵,為科技繁榮和全民生態素質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貢獻。2019年4月,中國林學會順應社會發展形勢,聯合眾多的自然保護地和社會力量,成立自然教育總校,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新目標、新舉措和新要求,2019年11月,又召開全國自然教育大會,引領全國自然教育活動蓬勃開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完整、系統、科學的理論體系,標志著我們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和把握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林業和草原部門承擔著修復和保護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生態系統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職能,肩負著生產生態產品和保障林草產品供給的雙重任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建設生態文明對林業和草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賦予了林業和草原科普工作新的歷史使命。
林業和草原部門管理著46.9億畝林地、60億畝草地、8億畝濕地、1.18萬處各類保護地,保護著豐富的物種資源,是公民生態教育的主體,在推進林業和草原科普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前不久召開的全國林業和草原科技工作會議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黨組書記張建龍同志明確指出:“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發揮全社會力量,積極推進林草科普基礎建設,充分發揮林草科普基地的功能”,強調“加強全國林業和草原科普工作組織領導,將科普工作作為科技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日常工作。”這是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黨組對林業和草原科普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新時代的中國,公眾需求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必須不斷地去了解、滿足、引導、激發人民群眾的內在需求,必須站在時代發展最前沿的高度去定位林業和草原科普工作,在理念、機制、方式方法等方面實現全方位轉型升級,把林業和草原科普不斷做大做強,以適應時代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
一是要深刻認識林業和草原科普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林業草原部門作為自然生態系統的主要保護修復者,在科普教育中承擔著重要任務,也有著無可比擬的有利條件。要牢固樹立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切實增強科普工作的責任感和主動性,充分發揮林業和草原的文化功能,以科普的多形式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推進林業草原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和科普文化產品。
二是要努力打造林草科普活動品牌。要聚焦新時代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國家公園試點建設等重點任務,探索謀劃林業和草原科普及生態文化傳播的新技術、新模塊和新途徑。要不斷打造系列科普活動品牌,大力推進“科普惠民持續行動工程”,重點實施“五大林業和草原科普重點行動”,帶動林業和草原科普工作全面發展提升。
三是努力構建多格局的林業和草原科普體系。重點構筑面向社會公眾、林業基層生產單位、廣大林農、老少邊區,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林業和草原科普工作體系,大力弘揚林業和草原科學精神,傳承科學思想,傳播科學知識,傳授科學方法,努力營造講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風尚。要強化“互聯網+林草科普”意識,把開放、平等、共享、融合、協作、互動等互聯網理念和精神有效融入林業和草原科學普及之中。
四是廣泛動員各類主體參與林業和草原科普工作。廣泛凝聚各類保護地、教育機構、科普專家傳播團隊、社會組織、志愿者組織等力量,打造我國林業和草原科普事業共同體。充分利用社會捐贈、公益性活動、承辦科普活動等籌資,推動林業和草原科普良性發展。
五是創新林業和草原科普表現手段。要充分利用AI(人工智能)、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技術手段,努力在新技術手段表達和引用中取得新突破。要滿足用戶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游戲化等多樣化、個性化需求,增強林業和草原科普的生命力。
六是加強林業和草原科普機制創新。要切實從政府推動、事業運作向政策引導、社會參與、科普事業與科普產業并舉的科普工作新模式轉變。要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社會資本參與林業和草原科普建設和運營。
(中國林學會理論學習中心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