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來自挪威歷時30年的研究觀察了持續體力活動及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與冠心病死亡風險的關系,研究發現:
減重并不能降低冠心病的死亡風險;基線體重正常的冠心病患者,減重反而增加其死亡風險;持續的體力活動方能顯著降低冠心病的死亡風險。
研究人員選取HUNT (Nord-Tr?ndelag Health Study)研究中參與了1985、1996、2007年三次檢查的冠心病患者共3307人,排除BMI <18.5 kg/m2者,隨訪至2014年,收集研究對象的死亡情況。
根據BMI將研究對象分為體重正常(BMI 18.5-24.9 kg/m2)、超重(BMI 25.0-29.9 kg/m2)和肥胖(≥30.0 kg/m2)組;
再根據隨訪期間BMI的變化情況,將研究對象分為體重下降(< –0.10 kg/m2/y)、體重不變(–0.10-0.09 kg/m2/y)和體重增加(≥ 0.10 kg/m2/y)組。
根據體力活動情況,將研究對象分為缺乏體力活動、低水平體力活動和高水平體力活動組。
使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分析長期體力活動、BMI變化情況與冠心病死亡風險的關系,并調整年齡、吸煙、血壓、糖尿病、飲酒和自我報告健康情況等混雜因素。
在30年的隨訪期間,共發生1493例死亡,其中55%死于心血管疾病。
與BMI維持不變的患者相比:BMI下降與全因死亡風險升高相關(HR: 1.30; 95% CI: 1.12 to 1.50),而BMI增加與全因死亡風險不相關(HR: 0.97; 95% CI: 0.87 to 1.09);分層分析發現,只有在基線體重正常的患者中,BMI下降與全因死亡風險升高相關(HR: 1.38; 95% CI: 1.11 to 1.72),超重和肥胖患者無此相關關系。
與同期缺乏體力活動的冠心病患者相比:維持一定程度的體力活動可降低全因死亡風險,其中始終維持低水平體力活動(HR: 0.81; 95% CI: 0.67 to 0.97)和始終維持高水平體力活動(HR: 0.64; 95% CI: 0.50 to 0.83)均可降低全因死亡風險。
背景資料 肥胖是冠心病明確的致病因素,美國心臟協會和美國心臟病學院制訂的冠心病二級預防指南推薦冠心病患者應維持正常體重。 既往一些大型Meta發現,體重超過正常范圍的冠心病患者預后較好,體重有波動者預后則較差,研究者們將此現象稱為“肥胖悖論”,而心肺功能較好或高強度體力活動的冠心病患者并不存在“肥胖悖論”現象。上述研究中的研究對象以年輕男性居多,并發癥少,因此,需在更多具代表性的冠心病患者中開展研究,綜合分析體力活動和體重變化對冠心病預后的影響。 本期關鍵詞 反向因果 反向因果通常指,研究發現因素A與結局B之間存在相關性,則我們認為A(因)導致了B(果)發生;但實際上,有可能是B導致了A的發生。此現象稱為“反向因果”。 開展流行病學研究,做病因推斷時,要尤其注意反向因果現象。橫斷面研究由于研究的因素和結局在同一時點測量,沒有時間先后順序,容易出現反向因果。 病例對照研究和隊列研究,由于因素和結局之間有時間先后順序,不容易出現反向因果。但也應注意因素與結局需間隔一定的時間(依結局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而異),如果間隔時間過短,也難以說明結局的發生是受到了因素的作用。通常做法是排除基線后1年或2年內發生的結局事件,重新分析因素與結局的關系,如果關系仍成立,則能在一定程度排除反向因果問題。 本期嘉賓 博士,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北京協和醫院-中心實驗室-統計與生信平臺。 北京協和醫院-中心實驗室-統計與生信平臺基于循證醫學、醫學統計學、臨床流行病學、生物信息學理論與前沿技術,在院內外開展方法學咨詢服務與大數據分析技術支持。從疾病的病因、診斷、治療、預后多角度開展臨床研究,為疾病預防、早期干預、新藥和新治療方法的臨床應用提供科學的證據支持,促進轉化醫學發展與科研成果轉化,歡迎有興趣的同道與我們聯系。 聯系方式:pumchstat@126.com。 欄目策劃 北京協和醫院骨科教授、博導、中心實驗室副主任、實驗動物管理委員會主任、骨骼畸形的遺傳學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北京市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醫工整合聯盟副理事長、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基礎學組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