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達醫曉護 的第 2073 篇文章


膏方,又叫膏劑。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藥組成,具有很好的滋補作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根據中醫理論,冬季是一年四季中進補的最好季節,而冬令進補,更以膏方為最佳。


640 (1).webp (5).jpg


一、膏方作用


1平衡陰陽

就是說疾病發生、發展,均為受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導致陰陽失調,從而形成陰陽不平衡的病理狀態。利用藥物的偏性,糾正人體陰陽的不平衡,是制訂膏方的主要原則。


2調和氣血

中醫認為氣血是陰陽的主要物質基礎,又是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基礎。通過膏方來調理氣血,使周身氣血流通、充沛,精力旺盛,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3扶正祛邪

膏方能補氣養血,提高機體免疫力,扶佐體內“正氣”,改善內環境,減少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但膏方并非單純補劑,還有卻病之義,應辨證論治,兼顧祛邪。


4培補五臟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當某一臟腑發生病變時,會影響別的臟腑功能,甚至同時發生病變。膏方屬于大復方,不僅能調補某一臟腑,還能綜合性調理臟腑關系逐步趨向平衡、協調,最終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我雖身體虛弱但有濕氣能直接進補膏方嗎?


冬季進補養生,是傳統養生方法之一。在愈加注重健康的今天,有越來越多的人群選擇了膏方養生。但有不少人在養生過程中也存在一些疑問。如我雖身體虛弱但有濕氣能直接進補膏方嗎?我患過肺癌能直接進補膏方嗎?我身體有熱能直接進補膏方嗎?


640 (1).webp (6).jpg


1. 膏方養生適宜人群如下

1.是慢性疾病或病久而致全身虛弱的人。這些慢性疾病包括: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過敏性咳嗽、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癥、脂肪肝、痛風(高尿酸血癥)、糖尿病、慢性胃炎、慢性泌尿系統感染、前列腺疾病、貧血、類風關、夜尿多、盜汗、自汗、頸椎病、腰椎病等。


2.康復患者,如手術后、放化療后、出血后、大病重病后,產后身體極度虛弱者。


3.處于“亞健康狀態者”,容易反復感冒、乏力難以恢復、長期勞累特別是心理壓力負擔過重的人。


2.你離“濕”遠嗎?

頭昏、頭重、疲勞,庸懶、無力你就可能有濕了。


1)現在很多人有濕的原因:

1.他們喜歡吃火鍋、麻辣燙、豬、牛肉、羊肉,而肉性味咸寒助痰,  吃多了也能導致痰濕,

2.他們喜歡長期熬夜、玩弄手機、吃電飯煲煲的大米飯,也容易造成體濕。

3.他們喜歡冬天開熱空調,穿件單衣還冒汗,人體在這種環境的狀態下最容易生病,皮膚開合的功能下降,極容易導致體內濕邪堆積,濕邪對人體的傷害,比寒氣還要大。


這些生活習慣離你遠嗎?.


2)那如何知道自己有否濕哪?

現代人與濕密不可分:

比如現在很多人患上了肥胖、脂肪肝、糖尿病、高尿酸血癥、高血脂、高血壓、心腦血管、手足癬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都與濕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濕是現代人健康的克星,是絕大多數慢性病和疑難雜癥的起源,只要濕邪少了,一切所謂的現代病都會減少許多,慢性的疾病也會失去存在的依靠。


3)那如何自我診斷哪?

自我診斷體內是否有濕的方法 :

1.起床時: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發昏,頭像有東西裹住似的,無精神,或是像穿了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爽,人也懶得動,口苦、口粘、口中有異味,近期逐漸肥胖,那么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


2.如廁時:看大便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也可以觀察手紙如果三五張紙反復擦也擦不凈,也說明體內有濕了。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濕。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凈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則百病叢生。


3.洗漱時:看舌苔,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干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頭達不到這些指標,那說明身體機能出現問題了。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黃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


或對照下面符合三條則有濕了

1. 睡覺流口水、口臭、口苦、身體有異味

2. 睡覺打呼嚕,痰多,咳嗽。

3. 大便稀黏腥臭,粘稠。

4.說話都懶得說,沒勁兒

5. 腹部常有脹氣,身體浮腫。

6.頭重如東西裹住

7. 舌頭邊緣有鋸齒,俗稱“裙邊舌”

8. 女性陰部潮濕(瘙癢異味),男性陰囊潮濕。

9. 機能衰退,對房事不感興趣質量不高,男性陽痿早泄。


4)為何有的人服用膏方前需先服“開路藥”?


對有“濕”的人醫生會開出一些健脾化濕或清熱化濕的中藥來,以改善其脾胃功能,為膏方的消化吸收創造有利的條件。這些中藥先膏方而行,因此被形象地稱為“開路藥”。“開路藥”的作用是通過化濕祛邪有利于膏方成分的吸收。


一些人四肢乏力、飲食無味,舌苔膩、舌體胖有齒印,實是濕困脾胃,卻也馬上大吃滋補之品,導致加重。


5)那自我如何通過食療對付“濕”邪?


筆者多年來總結的化濕開路食療方:

一、粥天粥地

1.薏米南瓜粥:糖尿病人常有口渴癥狀,體內陰津虧損嚴重因此薏米100克,加南瓜200克燉湯,既能滋陰又可益氣,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2.山藥粥:山藥50克,大米150克。煮粥調味。


3.扁豆山藥粥:扁豆60克(炒),淮山藥60克,粳米45克。共煮粥食用。


4.山藥蓮子粥 :山藥30克(或鮮山藥100克),蓮子15克,芡實15克,薏米15克,大米100克,煮粥調味。


5.葛根薏苡芡實糊:葛根100g、芡實100g、茯苓100g、薏苡仁100g、山藥100g、赤小豆100g,分別置于鐵鍋內中火快速翻炒5分鐘,冷卻后混合打成粉末,每次取出30克混合粉末,加入200ml開水,攪拌至粉末均勻溶解成糊狀,每日兩次,可代替早餐或晚餐,可加入冰糖增加口感。


6.芡實薏苡粥:芡實100g、薏苡仁150g,將芡實與薏苡仁洗凈后冷水浸泡2小時,芡實與薏苡仁取出放入鍋中加入1200ml水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煮至軟爛,加入食鹽調味。能降血壓、降血脂,利尿祛濕,幫助身體排便、排尿、排汗。


7.山藥薏米芡實粥:芡實20g、薏米20g、大米100g、山藥20g,各種原料一定要事先泡,而且要泡比較長的時間(8-10小時),泡開了才可以比較容易熟(最好打粉、打碎,口感較好)可適量加冰糖,可長服。


8.茯苓薏米粥:茯苓、薏米各25克、陳皮5克,粳米適量,煮粥。


9.山藥赤小豆粥 :赤小豆30克、山藥30克、大米50克、白糖10克 煮粥調味,可長服。


10.赤小豆綠豆粥 :赤小豆50克、綠豆100克、粳米100克,煮粥調味,可長服。


11茯苓赤小豆粥 :茯苓粉15克、赤小豆50克、大米100克 ,煮粥調味,可長服。


12山藥葛根粥:山藥20克、葛根30克,大米100克,煮粥調味。


13.土茯苓粥:土茯苓10-30克、生米仁50克、粳米50克。先用粳米、生米仁煮粥,再加入土茯苓(碾粉)混煮沸食用。


14百合銀花粥:百合50克、金銀花10g焙干為末,粳米100g。先將100克粳米淘凈,煮至粥濃稠時再放百合煮10分鐘,起鍋前放入藥末及適量白糖即可食用。


15.綠豆百合粥:綠豆100克、粳米或糯米適量,百合50克。綠豆、粳米或糯米加水適量煮熟,再加入百合略煮片刻即可。


二、餛飩餅糕

1.茯苓雞肉餛飩:茯苓50g,雞肉適量,面粉200g。茯苓研為細末,與面粉加水揉成面團,

雞肉剁細,加生姜、胡椒、鹽做餡,包成餛飩。煮食。


2.茯苓薏米餅:茯苓、薏米、白面粉各30克,白糖適量,研成細末和勻成餅,  蒸熟。


3. 蓮肉糕:蓮子肉、糯米(或大米)各200克,炒香;茯苓100克(去皮)。共研為細末,白糖適量,一同拌勻,加水使之成泥狀,蒸熟,待冷后壓平切塊即成。


4. 山藥茯苓糕 :山藥粉100克,蓮子粉50克,薏米粉50克,茯苓粉30克,白術粉20克,蒸熟后切塊食用。

三、湯湯水水

1.薏米燉冬瓜湯:薏米100克,冬瓜200克共同燉湯。可以利濕、消腫、減肥,對于有浮腫癥狀和多濕體胖的人很適用,同時對四肢關節疼痛,屈伸不利和白帶多而混濁有一定療效。


2.百合金菊茶:干百合5g、菊花3朵、綠茶1克、金銀花0.5克,薄荷0.5克,混合后用沸水沖泡5分鐘,代茶飲。


3.陳皮茯苓茶:茯苓5g、陳皮2g,茯苓、陳皮洗凈,放人保溫杯中,沖入熱水,等5分鐘即可飲用。


4.百合金菊茶:干百合5g、菊花3朵、綠茶1克、金銀花0.5克,薄荷0.5克,混合后用沸水沖泡5分鐘,代茶飲。


5.銀玫茶:金銀花5克、玫瑰花3克,沸水沖泡代茶飲。


作者簡介:

陳建華,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三級甲等醫院)主任醫師、上海中醫藥大學研究生導師。


30余年從事中西醫結合的醫教研工作。現為市心血管(高血壓)專業組委員、市疾控中心高血壓(心血管)防治專家、市科委專家、市科技科普創新獎專家、市心腦同治專家、市衛計委考官,國家心血管中心高血壓醫聯體專家、市科普作家協會會員。主編中醫書籍多本,牛黃解毒片致砷中毒的研究發現為國內首創,被國家基本藥物光盤收錄全國發行,并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修訂的藥物說明書采納,同時得到國家藥典委員會文件批復 “國家藥典委員會藥典業中函【2011】39號文”肯定。合作中醫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獨立主持虹口區人民政府中醫類重點課題《國醫強優》項目等,各類報紙發表中醫類養生文章多篇。


擅長領域:

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疑難雜癥,尤擅長膏方的中醫整體調理、治未病及亞健康的膏方調理。


擅長現代病(如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脂肪肝、糖尿病等)的膏方調理。


擅長頭暈、胸悶、心慌、腹脹、浮腫、乏力、失眠、夜尿多等。


門診時間:

專家門診:每周三下午

特需門診:每周一下午

膏方門診:每周四上午或特約



膏方養生先“開路”,濕重朋友也可服

圖文簡介

膏方,又叫膏劑。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藥組成,具有很好的滋補作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根據中醫理論,冬季是一年四季中進補的最好季節,而冬令進補,更以膏方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