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達醫曉護 的第 2072 篇文章
自由暢快的呼吸,對于大多數人而言,與生俱來,毫不費力。然而對于越來越多的終末期肺纖維化、嚴重慢阻肺病人、各種嚴重肺損傷患者而言,那來之不易的暢快呼吸是比任何的禮物都要貴重;而這份珍貴的禮物來自于肺移植,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副院長、肺移植團隊負責人陳昶教授這樣說道。 就在兩個月前,一位23歲的年輕患者,本是朝氣蓬勃的青春派,卻因一場意外險些經歷死亡,無法呼吸。這位年輕人在實驗室工作,和小伙伴們一起合成新的化合物。不幸的是,實驗過程中,這位年輕人吸入了過多的化學物質,造成了肺損傷,病情越來越危重,到后來,幾乎無法自由呼吸。 當他被送到肺科醫院急診重癥監護室的時候,醫生發現,雙肺已經完全失去了功能,嚴重纖維化,胸部CT顯示雙肺大片的白色實變。這位年輕人處于缺氧合并高二氧化碳狀態。上海肺科醫院肺移植團隊決定先用體外生命支持系統,用呼吸機幫助他呼吸。可是年輕人的雙肺沒有任何好轉跡象,肺移植團隊負責人陳昶教授認為肺移植手術是唯一的救命機會,但合適的供體尚沒有找到。 15天的呼吸機輔助呼吸,這位患者即將面臨惡化,此時此刻,肺科醫院團隊終于找到了合適供體,血型相配。于是陳昶教授肺移植團隊緊急為這位年輕人進行了雙肺移植。移植很成功,年輕人重新擁有了新的呼吸。 看著恢復自由呼吸的年輕少年,陳昶教授倍感欣慰,對媒體透露:相比肝移植和腎移植,肺移植工作的開展則艱難得多。這位年輕人是幸運的,很多急需肺移植的病人都在重復著“等肺”之旅,而在等待移植的時間里,絕大多數時間需要躺在床上靠氧氣維持生命,毫無生活質量。其中三分之一的人與肺移植手術擦肩而過! 需要肺移植的病人很多,供體卻很少。與肝移植、腎移植相比,肺臟總的捐獻率和利用率遠遠低于這些腹腔臟器。因為絕大多數現在供體捐獻或者是腦出血,腦血管意外或者是外傷,到了醫院之后往往馬上會進行氣管插管、氣管切開。一旦長期開放的一個插管的氣道,氣道內就可能會有細菌、真菌感染。另外,心臟驟停的供者可能接受過心肺復蘇等搶救,也會造成肺挫傷問題。 16年前,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就開始起步探索肺移植,到今年10月,一共做了145例肺移植。肺移植后存活最長的病人已經達到了13年的長期生存。每一個肺移植的病人背后都有一個故事,每次肺移植都是一次與呼吸的“奮戰”。在肺科醫院多個學科移植團隊努力下,肺移植的成功率越來越高,目前已經達到了95%。 為了應對供體短缺的嚴峻局面,陳昶教授透露:目前正在探索對邊緣供肺進行修復,也就是對較差的供體肺進行修復再利用。這也是在全國第一次進行這樣的探索,已經通過了很好的實驗室階段,將邊緣供肺放在容器里進行修復,3-5個小時以后重新評估,好用的肺就可以進行移植手術,計劃今年能夠應用于臨床。 據悉,今年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肺移植手術有望達到35例,明年達到50例。陳昶教授指出:在肺移植的技術上尚需突破和努力,肺移植流程的細節上也必須再下苦功,包括醫療、快速康復、護理等。 上海市肺科醫院肺移植團隊是帶著使命感,帶著敬畏生命的心對待每一次肺移植,希望能夠提高肺移植的成功率、存活率,盡可能減少并發癥,讓病人能夠重新開啟生活。” 作者:上海市肺科醫院胸外科 趙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