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寶寶和其他小朋友玩到一半,忽然跑過來委屈的和你說“媽媽我的玩具被搶走了”,你會是什么反應呢?是說“沒事兒,讓小朋友玩玩怎么了,大方一點嘛,要不以后就沒有小朋友和你玩咯~”,還是說“是嗎?那咱們走,媽媽幫你把玩具要回來!”。大多數媽媽都會像前者一樣吧,覺得小朋友要懂得分享,不能太小氣、太自私。但是,玩具被搶以后感到委屈、生氣,真的是因為寶寶自私又小氣,不愿意和別人分享嗎?其實里面另有隱情——這是寶寶認為自我邊界被入侵了!

啥是自我邊界?形象點說,就是自己給自己畫了個圈,圈里面都是“我的”東西,別人不能碰,也不能插手。《有邊界,才自由》一書中這樣形容自我邊界對于寶寶的重要性:“孩子對邊界的需要,有如在黑暗中駕車過橋——如果橋兩邊沒有欄桿,他們只能慢慢試探性地通過;但如果兩邊有欄桿,他們就可以輕松自信地駕車通過。”

寶寶小的時候是通過占有“我的”東西,來區分自己和他人的。當寶寶有了完全屬于自己的東西,對這個東西有絕對的所有權和控制權的時候,他才能感覺到自我的存在。這種自我意識和自我邊界感越清晰,寶寶的安全感就會越強,同時也更有利于寶寶的人格成長。

媽媽們不要強求寶寶分享玩具,否則會給寶寶造成巨大的恐懼感和危機感。寶寶到了四五歲時,自然會愿意分享,因為這時他的心理已經發展到了另一個層面。等寶寶再長大點,到了六七歲時,就能真正體到會分享的快樂了,這時分享不再是被迫的,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行為。

媽媽在平時的教育中,要幫助寶寶建立原則,要肯定物品的所有權,自己的東西給不給別人自己有決定的權利,別人的東西要征得別人的同意以后才可以拿,教他做一個既不霸道欺人,也不隱忍自我的豁達寶寶。

審稿專家:黃立坤

作者:趙然

玩具被搶了,要不要教寶寶搶回來?

圖文簡介

媽媽在平時的教育中,要幫助寶寶建立原則,要肯定物品的所有權,自己的東西給不給別人自己有決定的權利,別人的東西要征得別人的同意以后才可以拿,教他做一個既不霸道欺人,也不隱忍自我的豁達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