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之毒藥,吾之蜜糖”,為什么有些食物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美味,但是對個別人卻是毒藥呢?原來可能是食物過敏惹的禍。
人們在吃了某種食物后,出現風團皮癢、口唇腫脹、呼吸急促或困難、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或全身性的不良反應,嚴重時甚至會威脅生命。
一般來說,食物過敏嬰幼兒時期發病率更高,由于該時期兒童的胃腸道屏蔽功能差,免疫系統還沒有發育成熟,因此更容易對攝入的食物發生過敏。此外,食物過敏也具有一定的遺傳性,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患過敏性疾病,那么孩子也更容易出現過敏。為了預防嬰兒食物過敏的發生,應提倡母乳喂養,適時添加輔食。
食物過敏應當引起大家的重視,食物過敏嚴重的可誘發嚴重過敏反應,如搶救不及時或搶救措施不當,可導致死亡。診斷食物過敏,首先靠患者本人對吃過的食物的回憶,但是因為人們吃的東西太過復雜,所以很多時候確定可疑致敏食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懷疑食物過敏的人應做過敏原測試,明確自己對什么食物過敏,并避免與過敏原接觸。醫生強調,如果已經出現過敏反應,應及時就醫必要時急診處理,遵醫囑用藥。
常見易導致過敏的食物有:
1. 奶制品、蛋類等高蛋白類食物;
2. 三文魚、鱈魚,金槍魚、螃蟹、蛤蜊、基圍蝦等海鮮;
3. 開心果、腰果、榛子、杏仁、核桃等堅果;
4. 桃、蘋果、梨、金桔、荔枝扁豆、芹菜等蔬果;
5、小麥(谷膠蛋白)、蕎麥等谷物。
本文由中華醫學會變態反應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副主任王良錄進行科學性把關。專家擅長慢性難治性蕁麻疹、花粉癥伴發食物過敏、嚴重過敏反應、食物及藥物過敏、變應性鼻炎及哮喘的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