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寶寶往往生后就要面臨“鐵人三項”的生存挑戰,其所承受的各種醫療操作之多也是足月寶寶所不能比擬的。早產寶寶有沒有痛覺呢?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打疫苗,很多媽媽都知道,寶寶生下來以后,特別是未滿1歲的寶寶需要打很多疫苗,有些是口服的,但大部分都是需要進行肌肉注射。有人認為,早產寶寶神經還沒發育好呢,不懂得痛。但是其實不然,早產寶寶也是有痛覺的,有時還很敏感。研究發現,在進行這些有創操作的時候,寶寶往往會哭鬧,心率、血氧飽和度會波動,進而刺激神經張力發生變化,所以寶寶的疼痛感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藥物是通常使用的、能快速有效減輕疼痛的方法,但考慮到藥物的副作用,在使用這些鎮痛藥時,特別是在給早產兒使用時,家長往往猶豫。那么是否有非藥物的方法能減輕給早產兒帶來的疼痛和不適呢?有的,而且研究顯示把這些非藥物的方法和藥物方法聯合使用會有累加或協同效應。在某些情況下,非藥物方法的使用可避免使用藥物,或者減少所需藥物的劑量或給藥頻率,繼而降低發生藥物副作用的風險。科學家們通過大量的篩選發現以下方法能顯著降低早產兒的疼痛感。

1. 口服甜味液體,如葡萄糖。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口服甜味液體能顯著減少寶寶因為進行有創操作所造成的總的哭鬧時間。通過痛苦表情評分顯示,口服甜味液體能顯著減少疼痛評分,早產寶寶的生理指標,如心率、血氧飽和度或迷走神經張力都會有所改善。

我們知道寶寶出生后都需要進行遺傳代謝病篩查的足跟血采集,進行有創操作時,寶寶的右額葉腦電圖的會有特定變化,但如果在采集足跟血之前給予葡萄糖等口服甜味劑,則能抑制這種腦電圖的變化。

對那些接受侵入性較小的操作的早產兒,比如進行ROP(早產兒視網膜病)檢查,葡萄糖的鎮痛效果與蔗糖相同。給予方式:注射器口服蔗糖,或者通過讓早產寶寶吸吮事先蘸有蔗糖溶液的安撫奶嘴都能起到減痛的作用。

2.進行母乳喂養。母乳喂養或口服母乳似乎與口服蔗糖的鎮痛效果相似。與對照組嬰兒相比,母乳喂養組的新生兒在急性疼痛性操作時的哭鬧情況減少,心率增快的程度也更低。口服補充性母乳似乎比安慰劑更能有效控制操作性疼痛,但其效果不如口服葡萄糖或蔗糖。

從發育的角度來看,母乳喂養在嬰兒疼痛控制方面要優于口服蔗糖或葡萄糖,但它可能不適用于插管的新生兒或接受疼痛性操作的早期早產兒。當不能采用口服蔗糖或葡萄糖或者不能采取母乳喂養時,補充性母乳是新生兒鎮痛的一種合理選擇。

3.采用非營養性吮吸。一項meta分析表明,非營養性吮吸能有效減少早產兒和足月兒的疼痛相關劣性應激反應。使用安撫奶嘴進行非營養性吮吸治療的嬰兒應答疼痛刺激時心率增加程度更小、哭鬧時間也更短。然而,單純使用安撫奶嘴的疼痛緩解效果要劣于使用蘸過蔗糖的安撫奶嘴。

4.襁褓法或保持體位法。也就是限制嬰兒四肢的活動,它可激活早產兒的本體感受、觸覺和體溫系統,促進自我安撫行為(如手、嘴運動和非營養性吮吸)。可通過用毯子包裹嬰兒或人為地使其保持特定體位(將嬰兒四肢屈曲并貼近軀干)來完成。保持體位法在氣管內吸痰期間降低了34例早產兒的疼痛評分。

5.肌膚接觸法(也稱袋鼠式護理,嬰兒趴在母親乳房之間)。袋鼠式護理等肌膚接觸法能刺激嬰兒的腹側觸覺和本體感受系統,并減少新生兒的疼痛反應。

6.感覺飽和刺激。感覺飽和刺激是指在疼痛性操作過程中使用多重感官輸入,如撫摸、按摩、味道、聲音、氣味和視覺。同一研究小組的數項研究顯示,與單獨口服蔗糖相比,在疼痛性操作期間聯用感覺刺激和口服蔗糖更能減輕疼痛。

作者:上海市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主治醫師陳菲

本文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醫學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王韜進行科學性把關。

早產寶寶也有痛覺 如何緩解早產兒的疼痛?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