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怕”這句話基本上每個寶寶都說過吧,怕黑怕響怕打雷閃電,怕貓怕狗怕雞鴨兔子,寶寶害怕的東西可以說是千奇百怪、包羅萬象,甚至有寶寶害怕銅火鍋,每次看見就嚇得哇哇大哭......媽媽們也納悶,這些也不是啥可怕的東西啊,到底娃在怕啥呢?
不同年齡段的寶寶,害怕的原因也不同。1歲以內的寶寶,對于外部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突如其來的聲音或是陌生的人和事物,都會讓寶寶感到害怕不安;1到3歲的寶寶,已經有了記憶力,可能會因為一次不好的體驗,從而害怕和這次糟糕體驗相關的事物,比如有的寶寶被狗叫嚇到過,之后就會對狗產生恐懼心理;3歲以上的寶寶,想象力越來越豐富,面對未知事物時往往會腦補出一些可怕的東西,這也就是媽媽們常說的“自己嚇自己”。
害怕是一種再正常不過情緒了,咱們大人還有害怕的時候呢,更何況是小寶寶。那怎么辦呢?難道就任由寶寶這樣膽小下去嗎?當然不是,但是從“害怕”到“勇敢”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靠逼迫就能行的,而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首先,要讓寶寶有足夠的安全感。對于寶寶來說,媽媽就是安全感的來源。平時媽媽們要給予寶寶足夠的陪伴,當寶寶感到害怕時,媽媽不要說“這有什么好怕的”或者“你怎么這么膽小”,而是要安撫寶寶,讓寶寶知道媽媽在他身邊他是安全的。在寶寶的情緒安撫好以后,媽媽可以給寶寶做個示范,教寶寶怎么和自己害怕的事物接觸,比如,可以拉著寶寶的手一起摸摸這個東西,讓寶寶明白眼前這個東西不會對他造成傷害。如果寶寶不愿意,也不要強迫寶寶,這時候媽媽們一定要有耐心,多嘗試幾次也許就會好。
害怕是寶寶的權利,不要總想逼著他勇敢,當寶寶有了足夠的安全感再,再加上媽媽的正確引導,他就一定能夠戰勝內心的恐懼!
作者:趙然
編輯:趙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