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幻能放飛人的想象力,對孩子來說,也能起到激勵作用。”全國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說,我國有一批學者、科學家和科幻作家,將未來的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都非常好”。他小時候也讀科幻作品,那些綺麗的想象,讓他印象深刻。他驚嘆于凡爾納《海底兩萬里》中水下機器人的神奇。“我記得小學課本里寫過,說以后人類的能源可以來源于太陽。你看,現在都實現了。”當時覺得是幻想的東西,給人們指出的,是奮斗的方向。在科幻作品中,作家可以天馬行空,盡情展望幾十年幾百年后的未來。不過,王樹國說,他也關注更近在咫尺、觸手可及的未來。“在我所關注的人工智能領域,類似科幻的暢想就太多了,都不能說是科幻了。”無人駕駛、大數據、云平臺,類腦研究……技術正在重塑人類社會的現在,也可能顛覆人類社會的未來。其實,正如一些科幻作品曾經講到的,倫理問題已經出現在眼前。“科學是把雙刃劍,我們必須劃定人工智能使用的邊界了。隱私泄露怎么辦,安全問題怎么辦,技術濫用怎么辦……這不是科幻,這是已經到來的現實。”王樹國說。但王樹國相信科技的力量。他判斷,近一二十年,就會涌現大量新的智能產品,他希望這些產品可以用于助老、助殘,用于促進人類的溝通交流,用于遠程醫療診斷……總之,用于增進人類福祉。“甚至它們來得會比預想得更早。”昨天的科幻,成為今天的現實。而今天的現實,可能比科幻作品中展現的,更加錯綜復雜,也更加激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