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豬生產過程中,經常會發生仔豬不明原因突然死亡的問題。據了解,引起豬突然死亡的主要病因有仔豬白肌病、哺乳仔豬的口蹄疫、急性黃曲霉中毒、仔豬水腫病等。那么養殖戶如何進行準確的判斷,以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關重要。就此農科110專家、山西省動物衛生監督所所長、研究員樊立超老師向記者做了詳細的講解。


記者:樊老師您好。很多養豬戶在豬生產過程中,常常會遇到豬突然死亡的意外情況。對養豬業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 您給我們介紹一下引起豬突然死亡的主要病因有哪些呢?

樊立超(以下簡稱樊):引起豬突然死亡的主要病因有仔豬白肌病、哺乳仔豬的口蹄疫、急性黃曲霉中毒、仔豬水腫病、豬痢疾發病初期、急性仔豬黃痢、急性豬丹毒、腸出血綜合癥和應激綜合癥等。


記者:樊老師,剛出生的仔豬經常會遇到突然死亡的情況,引起仔豬突然死亡的主要疾病有哪些?有何特點?

樊:第一豬痢疾:病原是密螺旋體。它的流行特點是不同年齡豬均易感,但多發于7~12周齡,發病率75%,致死率5%~25%。發病無明顯季節,傳播緩慢,流行期長。康復豬帶菌率高,且難于清除。

臨床癥狀是流行初期,未顯癥狀突然死亡。病豬精神、食欲差,體溫40~40.5℃。拉黃色軟糞至水瀉,隨后糞內有粘液、血液、纖維素碎片,糞棕色或紅色,病程1~2周。

病理變化是病變主要在結腸、盲腸。病初粘膜紅腫,出血,隨后壞死,附著粘液、血液及纖維素。其它臟器無病變。顯微鏡檢查腸粘膜涂片有大量密螺旋體。

防治措施:加強飼養管理,定期消毒。 痢菌凈口服和注射非常有效。

第二急性仔豬黃痢:仔豬黃痢又叫早發性大腸桿菌病,是由一定血清型的大腸桿菌引起的初生仔豬的一種急性、致死性傳染病。主要癥狀以排出黃色稀糞和急性死亡為特征。剖檢有腸炎和敗血癥變化,有的無明顯病變。

本病在我國較多的地區和豬場都有發生,常見的有:O8:K88,K99,O60:K88,O138:K81,O139:K82,O141:K88,K85,O45,O115,O147,O101,O149等血清型,這些菌株大多數能形成腸毒素,可以引起仔豬發病和死亡。

以1~3日齡最為多見,最急性的仔豬于生后數小時看不到癥狀突然死亡。發病仔豬排黃色稀糞,內含凝乳小片,順肛門流下,其周圍多不留糞跡,易被忽視。腹瀉重時,小母豬陰戶尖端和后肢被糞液沾污,病豬減吃或不吃奶,精神差,肛門松弛,排糞失禁,脫水消瘦,最后倒地昏迷死亡。

它的流行特點主要在生后數小時至5日齡以內仔豬發病,以1~3日齡最為多見,一周以上的仔豬很少發病。育肥豬、肥豬、成年公母豬不見發病;在產仔季節常常可使很多窩仔豬發病,每窩仔豬發病最高可達100%;以第一胎母豬所產仔豬發病率最高,死亡率也高。臨診癥狀是仔豬出生時尚還健康,快者數小時后突然發病和死亡。病豬主要癥狀是拉黃痢,糞大多呈黃色水樣,內含凝乳小片,順肛門流下,其周圍多不留糞跡,易被忽視。下痢重時,小母豬陰戶尖端可出現紅色,后肢被糞液沾污;病仔豬精神沉郁,不吃奶、脫水、昏迷而死。急者不見下痢,身體軟弱,倒地昏迷死亡。剖檢變化主要病變是胃腸卡他性炎癥。表現為腸粘膜腫脹、充血或出血;胃粘膜紅腫;腸膜淋巴結充血腫大,切面多汁;心、肝、腎有變性,重者有出血點。細菌分離與鑒定:取新鮮死豬小腸前段內容物,接種于麥康培養基上,挑取紅色菌落作溶血試驗和生化試驗,或用大腸桿菌因子血清鑒定血清型。

防治方法:開始發病時,立即對全窩仔豬給藥,常用藥物有痢特靈、金霉素、磺胺甲基嘧啶等。由于細菌易產生抗藥性,最好先分離出大腸桿菌做紙片藥敏試驗,以選出最敏感的治療藥品用于治療,方能收到好的療效。平時做好圈舍及環境的衛生及消毒工作;做好產房及母豬的清潔衛生和護理工作。常發地區,可用大腸桿菌腹瀉K88,K99,987P三價滅活菌苗,或大腸桿菌K88,K99雙價基因工程苗給產前一個月懷孕母豬注射,以通過母乳獲得被動保護,防止發病。在仔豬出生后即全窩用抗菌藥物口服,連用3天,以防止發病;也有采用本場淘汰母豬的全血或血清,給初生仔豬口服或注射進行預防,有一定效果。


記者:樊老師,仔豬白痢會引起的突然死亡有哪些表現?

樊:仔豬白痢是一種腸道傳染病。仔豬白痢在我國各地豬場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 仔豬白痢又叫遲發性大腸桿菌病。是10~30日齡以內的仔豬常見的腸道傳染病,臨診上以下痢、排出灰白色粥狀糞便為特征。剖檢主要為腸炎變化。引起仔豬白痢的大腸桿菌血清型,主要是O8:K88,O5:K88,O60,O115,O141,O147血清型次之,有的地方與仔豬黃痢、豬水腫病的血清型相同。

流行特點是本病發生于10~30日齡仔豬,以2~3周齡仔豬多見:一窩仔豬中陸續或同時發病;有的仔豬窩發病多,有的發病少或不發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嚴冬、炎熱及陰雨連綿季節發生較多;每當氣候突然變壞(如下大雪、寒流等)時,發病數顯著增多;母豬飼養管理和衛生條件不良,如圈舍潮濕陰寒、缺乏墊草、糞便污穢、溫度不定等;飼料品質差、配合不當、突然更換飼料、缺乏礦物質和維生素、母豬泌乳過多、過濃或不足等等都可促進本病的發生和增加嚴重性。臨診癥狀體溫不高,排出白色或灰白色粥狀稀糞。

防治方法

1、早期及時治療。治療白痢藥物和方法較多,要因地、因時而選用。如白龍散、大蒜甘草液、金銀花大蒜液、矽炭銀、活性炭、等等,以收斂、止瀉、助消化為主藥,必要時,投服痢特靈等抗菌藥物。

2、主要是采取綜合防制措施,積極改善飼養管理及衛生條件,做好經常性的預防工作,包括:加強妊娠母豬和哺乳母豬的飼養管理;做好仔豬的飼養管理;改進豬舍的環境衛生;預防性給藥。


記者:樊老師,如果是仔豬白肌病該如何防治?

樊:仔豬白肌病又名肌營養不良,是伴有骨骼肌與心肌組織變性,并發生運動障礙和急性心力衰竭的一種疾病。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危害很大。仔豬生后數周至兩個月發病。多發生于20日齡左右的仔豬,患病仔豬身體健壯而突然發病。體溫正常,食欲減退,精神不振,呼吸迫促,喜臥,常突然死亡。

病因主要是硒和維生素E不足或缺乏所引起的。故又名硒一維生素E缺乏綜合征。土壤硒的含量不足,以致農作物中的硒含量也很少或缺乏,故本病呈地方性流行。喂飼從缺硒地區運來飼料,也可發生本病。長期用維生素E不足或缺乏的劣質飼料喂飼母豬,則可引起母豬體內維生素E不足或缺乏,則仔豬生后易患本病。

1、臨床癥狀

急性型病例外觀健康,營養良好的仔豬,在應激作用下,突然尖叫幾聲而猝然死亡。

亞急性型病例,食欲減量,常有腹瀉,運動障礙明顯,跛行,行動無力或不愿走動,強迫走動,則四肢肌肉顫抖,步態僵硬,關節不能伸直,常臥地,觸診背腰部肌肉及四肢肌肉,可感到肌肉硬固而腫脹,病仔豬抗拒觸壓。結膜呈樹枝狀充血,心音減弱,節律不齊,脈搏細弱,呼吸加快。

2、病理剖檢變化

骨骼肌和心肌有特征性變化,骨骼肌特別是臀部和股部肌肉色淡,呈灰白色條紋狀,膈肌呈放射狀條紋。切面粗糙不平,有壞死灶。心包積液,心肌色淡,尤以左側心肌變性最為明顯。心外觀呈桑椹狀(桑椹心),肝腫大,硬而脆,表面粗糙,切面呈檳榔樣花紋。皮下水腫部有淡蘭色水腫液積聚。

防治:在缺硒地區,應補充含硒和維生素E的飼料,每年冬季對妊娠母豬以0.1%亞硒酸鈉溶液進行皮下注射,每20天一次,共注射三次,每次3~5毫升,同時注射維生素E。大群舍飼豬群在每噸飼料中添加l克亞硒酸鈉(百萬分之一)即可預防本病的發生。

治療以補硒為主,再輔以維生素E,可收到滿意療效。用0.1亞硒酸鈉溶液肌肉或皮下注射,每隔3~5天注射一次。仔豬按體重每l0千克用0.5毫升,成年豬用l0毫升。在用硒制劑之同時,再輔以維生素E效果更好。常用維生素E丸(每丸含100毫克),仔豬2~3丸,每天內服2次。肌肉注射維生素E(醋酸生育酚),仔豬50~100毫克,每天一次,連用3~4天,首次用量宜大,以后用小劑量,直至痊愈為止。


記者:仔豬感染水腫病有什么表現癥狀?

樊:豬水腫病又稱豬大腸桿菌病毒血癥,俗稱小豬搖擺病。是斷乳仔豬常見多發病,斷乳后1~2周齡多發,發病率較低,但致死率高(90%)、病程短。

流行特點是常見于斷奶仔豬,尤其是生長快,體格健壯的小豬多見。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以3~6月和10~11月較多見,特別是氣溫突變和陰雨連綿時多發。飼料突變或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等都是致病因素。

臨床癥狀是體溫不高,有的40.5℃;神經癥狀:轉圈;不食或減食,喜臥、叫聲嘶啞;突然發病,有時僅1~2頭發病,然后又終止;頭部、頸部、眼臉水腫、眼結膜潮紅。

病理變化:水腫部位切開,有大量透明或淡黃色液體;胃、腸粘膜及腸系膜切開呈膠凍樣水腫;腸系膜淋巴結腫大;胸、腹腔積液;大腦間有水腫或出血點。

根據發病豬日齡,臨床特征(頭部水腫、神經癥狀等)和病理變化(典型的水腫變化等),結合病程短、死亡極快等即可確診。

治療方案:氟苯尼考(肌注)。



作者:柳曉林

編輯:柳曉林

審核專家:山西省動物衛生監督所所長、研究員 樊立超

[原創]養殖突遇仔豬死亡 針對病因合理防治

圖文簡介

在養豬生產過程中,經常會發生仔豬不明原因突然死亡的問題。據了解,引起豬突然死亡的主要病因有仔豬白肌病、哺乳仔豬的口蹄疫、急性黃曲霉中毒、仔豬水腫病等。那么養殖戶如何進行準確的判斷,以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關重要。本文做了詳細的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