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春季霜凍凍害在山西省各地每年均會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主要發生在拔節至抽穗期間,此階段小麥生長旺盛,抗寒力很弱,對低溫極為敏感,若遇氣溫突然下降,極易形成霜凍凍害。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氣溫回暖后又突然下降形成的霜凍。針對小麥霜凍后有什么危害表現、應該采取哪些防御措施等內容,農科110專家、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研究員董方紅為農民朋友進行了答疑解惑。
記者:小麥春季晚霜凍害每年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但是在去年清明前后,因為強降溫使全省小麥遭遇了受凍面積大、程度重的凍害。那么晚霜凍害有什么發生規律與特點呢?
董方紅(以下簡稱董):小麥春季晚霜凍害在中部晚熟冬麥區較輕,南部中熟冬麥區較重。
南部麥區終霜期一般在3月底、4月初,此時小麥進入起身拔節期,生長錐發育進入小穗分化期,小麥已逐漸失去抗寒力。但在4月份,常常有西北冷氣團南移入侵形成的大風降溫天氣,放晴后冷氣凝聚,有短時間的低于0℃低溫,形成“混合霜凍”。歷年4月份晚霜,或遲或早,或輕或重,時有發生。多的年份3~5次,少的年份1~2次。以3~5天為間隔周期,低溫日數多為1~3天。4月份晚霜發生時間越晚、溫度越低,對小麥造成的危害就越重。
4月份是霜凍警戒期,正值小麥拔節、孕穗,是器官形態建成高峰期,節間伸長,葉片伸展,幼穗雌雄蕊分化、穗軸伸長。小麥隨生育進程的推進,對低溫忍耐力越來越弱,受凍臨界溫度逐步升高。據調查,拔節前受凍溫度為-10℃到抽穗初-1℃低溫即可受到嚴重凍害。
霜凍的發生與地形地勢關系很大,因為冷空氣活動規律受地形地勢影響。歷年霜凍調查表明,重霜區一般分布在晉南汾河和涑水河沿岸的低凹地帶。從地形上講,地勢高并開闊的平川、山坡地霜凍輕,低凹地、封閉河谷霜凍重。這是因為霜凍多出現無風晴朗的平靜夜晚,冷空氣向低凹處聚集而且不流動,形成局部低溫。
受地形地勢的影響,從大到一個地區小到每個田塊,霜凍危害都是不均勻分布的,陽坡凍害輕于陰坡,風口、路邊凍害輕,田塊四周邊緣輕,田塊中心重。
記者:請問董老師小麥受霜凍凍害后有什么危害表現?
董:霜凍發生時,低溫引起小麥組織內結冰(特別是水分含量高的正在生長的幼嫩器官),造成細胞脫水,出現葉、莖、穗枯死現象。據觀察,低溫使小麥葉片受凍結成冰硬狀,日出后消融,葉片即凋萎。葉片色澤變深綠,葉片內卷。莖受凍多在節間下部正在伸長的分生組織部位,呈皺縮水漬狀,色深暗,因維管束受到破壞,水分養分運輸受阻,因脫水而失去支撐力,天晴后出現大量莖稈折倒現象。穗部受凍時,因受凍時發育時期不同,會表現出枯心苗(穗死亡)、畸型穗、半孕穗、尖端不孕等現象??傊?,受凍害植株因品種、生育階段及低溫程度不同,表現不同的癥狀。
(1)葉片受凍。多發生在早期霜凍或在晚播遲發育的麥田,葉尖或葉片頂部打彎處,凍后枯干。幼葉比老葉更易受凍,霜凍嚴重時也會出現幼蘗死亡現象。
(2)莖部受凍。拔節期主莖和各分蘗莖的各節間下部同步伸長,該處分生組織受凍脫水萎縮,嚴重者植株上部折倒。凍害輕者不折倒,可恢復生長,在小麥成熟前剝去葉鞘,仍可看到受凍處莖稈殘存的暗色皺縮狀痕跡。
(3)幼穗受凍。處于幼穗分化期的幼穗對低溫最為敏感,有時莖葉表現輕受凍,葉片大部分正常青綠色,僅葉尖和葉鞘凍傷,而幼穗則已全部死亡或局部凍傷。全部死亡表現為“枯心”,局部凍傷時幼穗表現為小穗停止發育、退化,僅殘留存穗節或小穗不育,形成畸型穗。
記者:那么在受凍后,小麥的生長恢復能力怎么樣呢?
董:小麥受凍后,主要是葉、莖、穗部分死亡,并不是整株完全死亡,只要下部分蘗節未被凍死,會再有新蘗從分蘗節處滋生,或從受凍的地上部第一、二節節間處長出新蘗,而且新蘗生長速度很快,日增2~3厘米長,25~30天左右正常抽穗、結實。只要澆水、施肥等搶救措施得力,恢復較好的新蘗,抽穗數一般可達到凍前分蘗成穗數的95%以上,但穗粒數減少、千粒重低一些。在主莖和大蘗因拔節早而受凍死亡后,二級分蘗有較強的補償性生長發育。總之,小麥作為分蘗作物,受凍后恢復生長能力是非常強的。
記者:防御晚霜凍害有哪些技術要點?請董老師指導一下。
董:好的。霜凍的防御,應從用選抗凍品種、調控小麥生育進程、合理運用栽培技術措施以及農田防護林網建設等多方面采取綜合措施來預防危害、減輕危害、挽救危害。
(1)選用抗霜凍強的品種。弱冬性品種春季發育速度快,早起身早拔節,抗寒性喪失的早,一旦霜凍后損失嚴重。南部中熟冬麥區品種的選育和應用,必須堅持冬性、強冬性的生態類型品種。品種生育特點要求3月底開始起身拔節,4月底、5月初抽穗,不可盲目追求早發早熟。品種布局上,在霜凍重發、常發區域,安排種植抗凍品種、早春發育穩健的品種、冬性強的品種。早熟品種搭配不可比例太大,強冬、弱冬性合理搭配以強冬性的為主,以防止大面積大規模凍害的發生。
(2)培肥地力,抗旱蓄墑。肥沃而墑情好的麥田土壤,既可以增強小麥抗凍能力,也會促進越冬后的新蘗生長。從麥田備耕播種開始,就要施足底肥、澆好底水,冬春管理水肥要及時跟上,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條件。廣大旱地正茬麥田,伏期早深耕納雨蓄墑,早耙耱收墑,遇雨及時淺犁、耙耱保表墑。播種前淺犁,土壤干旱時少犁多耙或不犁只耙。通過耕作,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下墑,配合增施有機肥和氮磷化肥,為培育壯苗創造條件,提高麥苗抗凍能力。
(3)適時播種,培育壯苗。冬小麥播種期要適時,過早播種會形成徒長旺苗,過晚播種形成弱苗,苗小苗瘦,根系不發達,抗寒力差。應根據冬前積溫及品種特性要求,確定適當播期,才能形成個體健壯、群體適當、與氣候變化相適宜的生長發育進程的麥田苗情基礎。
(4)春季鎮壓,抑制旺長。易受霜凍地區,旱地麥田冬春季用石磙滾壓,可壓實土壤,提墑防旱;對麥苗旺長也有抑制作用,能適當推遲拔節期。水地麥田鎮壓,同樣能起到蹲苗作用,有防倒伏、延緩生長壯苗之功效。碾節蹲苗應在生理拔節期的3月底以前進行,霜凍來臨前的鎮壓會加劇霜凍危害。
(5)霜凍來臨前,澆水防御霜凍。南部麥區在霜凍頻發的4月初前,結合小麥春季管理,應普澆一次起身拔節水,土壤含水量增加使土壤熱容量增加,平衡溫度變化,加大空氣濕度,防凍效果很好。有條件地區在預報霜凍來臨前進行噴灌,調節田間小氣候防御霜凍效果更好(3月20日后及時澆水,防患于未然)。
(6)加強預測預報。霜凍屬夜間短時間低溫凍害,氣象預報準確率較高。要加強對4月份冷空氣入侵過程的監測,及時進行中長期預報和即時預報,以便采取預防措施。霜凍時及時堆燒麥草,施放煙霧,可以達到較好的預防效果。
記者:小麥霜凍后有什么補救措施呢?
董:小麥是具有分蘗特性的作物,遭受早春霜凍的麥田不會將全部分蘗凍死,還有小蘗或蘗芽能夠成穗。只要加強管理,仍可獲得好收成。受到凍害的小麥應該立即施速效氮肥和澆水,氮素和水分耦合作用會促進小麥早分蘗、小蘗趕大蘗,提高分蘗成穗率,減輕凍害的損失。
作者:孫苑琪
編輯:孫苑琪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研究員 董方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