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月9日電 由中國科協、人民日報社聯合組織開展的“典贊2018科普中國”活動已完成專家初評環節,有20條流言入圍“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獎項 。其中,有關人體“酸堿體質說”的內容頗受關注。

近年來,人體“酸堿體質說”變得非常流行,成為了一條流傳甚廣的“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人類的大部分疾病都是由“酸性體質”造成的,因其迎合了部分人對待飲食和健康的某種心理,加上一些保健品商販的推波助瀾,經過反復的傳播和再加工,儼然成為一條流行的“醫學常識”,還造成了“堿性體質更容易生兒子”等言論的流傳。

但其實,人體調節酸堿平衡的機制非常復雜,人體體液的酸堿度總體上是十分穩定的。首先,血液中的大量成分本身就起到緩沖作用,如碳酸氫鹽、磷酸鹽和蛋白質,它們隨時中和體內多余的酸或者堿,維持體內pH值的穩定。其次,肺臟也在維護體內酸堿平衡中發揮重要作用,它通過排出體內的二氧化碳,減少碳酸的形成,調節體內酸堿平衡。

正因為有這么多復雜而強大的調節機制,所以人體的酸堿度保持得相當穩定,僅僅依靠吃某些食物就產生明顯的改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比如人體血液的正常pH值是7.35~7.45,超出這個范圍就是疾病狀態,需要進行針對性治療。因此,換句話說,pH值異常是疾病的結果而非導致疾病的原因。

本文由吉化集團公司總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沈迎建進行科學性把關。

 點擊進入“典贊·2018科普中國”專題頁面>>>

體質真的分酸堿?別小瞧了人體自身的平衡能力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