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豬傳染病的流行特點
近年來我國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養豬規模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生豬及其畜產品流通渠道的增多與日漸頻繁,使得豬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出現了以下特點:
1.傳統的老病依然存在,有些原已控制的疫病又重新抬頭。如豬瘟、口蹄疫等,它們仍然是危害我國養豬業健康發展的主要疫病。
2.新病不斷涌現。這些新病有些是通過引種,從國外引入,如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癥、豬傳染性胸膜肺炎、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等;另有一些以前未見或很少發生的,出現了暴發流行,如豬鏈球菌.2型豬園環病毒病、豬附紅細胞體病等。
3.非典型疫病的出現。如溫和性豬瘟,其發生可能由于豬群長期免疫,豬體基礎免疫水平較高,豬瘟病毒受壓毒力發生變化或由于母豬體內強毒的持續性感染,而導致疫苗免疫效力下降。
4.老病新發,如口蹄疫,五十年代主要發生于牛、羊;70、80年代主要是豬;90年代后期牛、羊、豬同時發生。
5.細菌性疾病的危害有加重的趨勢。一方面由于飼養管理不善、環境衛生狀況惡劣,細菌性疾病有所增多;另一方面獸醫治療細菌性疾病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穿梭或交叉用藥,而使耐藥菌株不斷出現,耐藥譜及耐藥性越來越強,此外,飼料中尤其是高檔飼料中,添加大量高檔抗生素,有的甚至加至治療量,導致一旦豬群發生細菌性疫病即到宣告無藥可治的地步。由于耐藥菌株的不斷增加,而導致其療效下降,危害加重。
6.并發、繼發感染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如豬呼吸道病,通常可見豬肺炎霉形體、豬肺疫巴氏桿菌、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放線桿菌、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病毒、豬流感病毒等混合或繼發感染;豬消化道病常由豬致病性大腸桿菌、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與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及豬輪狀病毒等混合感染。多病原的并發和/或繼發感染,使疫病的快速準確的診斷與有效防治變得越來越困難。
7.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危害越來越嚴重。這一類疫病包括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圓環病毒感染及豬氣喘病等,這類疫病的發生與流行已成為影響養豬業健康發展的主要疫病之一。
二、規模化豬場疫病的防控措施
1.轉變防治豬病的觀念
轉變防控豬病的觀念,實行健康養殖,增強豬體的體質和天然免疫力,以全面落實生物安全要求的健康飼養為基礎,樹立“養重于防,防重于治,養防并舉,綜合防治”的防病觀念。
2.正確診斷和監測疫病
正確診斷和監測,確認豬場疫病的種類和發生規律,當前特別要重視和加強實驗室和病原學的診斷工作。
3.全方位積極推進生物安全體系
加強生物安全體系重要性的認識,使全體從業人員把生物安全視為豬場的生命線,真正做到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健康飼養。生物安全的中心思想是嚴格隔離、消毒和防疫。規模化豬場消毒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要認真執行,持之以恒。生物安全的關鍵控制點在于對人和環境的控制,建立起防止病原進入豬場(群)的多層屏障。生物安全體系中的所有生物安全措施,都是針對動物疫病發生和流行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三個基本環節的防疫技術,封閉式管理是實行生物安全防控疫病的最好模式。要提升豬場的生物安全措施的實效性,遵守和執行生物安全的全部規定和措施,防止疫病的傳入,減少或杜絕疫病的感染和發生。生物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各級主管部門與生產者齊抓共管,推進生物安全體系建設和實施
4.加強對種豬場的監管和凈化工作
加強對種豬場的監管和凈化,防止其成為豬病擴散和流行的來源地,從源頭上保證豬只健康。
5.改善豬場的環境條件,做好豬群飼養管理,降低或避免豬群應激因素的發生,提高豬群抵抗力豬群是否安全,取決于環境中的病原數量,只有良好的生長環境和適當的免疫預防,才能保證豬只的健康生長。搞好環境的清潔衛生和消毒工作十分重要。豬舍通風、換氣,豬只密度、養豬環境的清潔衛生和消毒是養豬場經常要做且十分重要的工作;供給營養均衡的飼
料,特別要避免飼喂發霉變質或含有真菌毒素的飼料;推進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目前規模化豬場至少要做到產房及保育飼養階段的全進全出。有條件的規模化豬場,可實行早期斷奶隔離技術,以阻斷傳染病在種豬與仔代間傳播,減少或避免豬群應激因素發生。
6.科學合理使用疫苗,做好預防免疫接種工作
根據豬場所在地豬傳染病發生的種類,確定接種疫苗的種類,避免盲目接種。疫苗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要克服部分豬場過于依賴疫苗的現象。制定和實行科學的免疫程序,且不宜隨意改變。嚴把疫苗質量關,使用高質量的疫苗,避免發生免疫失敗,免疫失敗后及時找出原因,加以克服。加強免疫監測工作。重視和避免在免疫工作中影響免疫效果的因素發生,如疫苗的保存、運輸、稀釋和具體操作等。
7.豬病的治療
對傳染病病豬有效的治療方法不多,對病毒性傳染病尚無有效療法,多是改善體況、防止繼發感染的對癥治療。豬傳染病治療要考慮其經濟價值,對新發生、危害大的傳染病,為防止其漫延,宜采取果斷的撲殺方法。一般來說,治療分兩方面:一是針對病原體的治療,如高免血清、痊愈血清、抗生素和化學藥物治療;二是針對豬體的治療,如加強護理和對癥療法。早確診、早治療是提高治療效果的關鍵。傳染病要在隔離和封鎖條件下進行治療,消毒等防疫措施要嚴格執行。規模化豬場的病豬,倡導“五不治”:無法治 愈的病豬不治;治療費用高的病豬不治;治療費時、費工的病豬不治;治愈后經濟價值不高的病豬不治;傳染性強的病豬不治。
8.建立和制定比較科學合理的藥物預防方案
建立和制定比較科學合理的藥物預防方案和保健體系,有效控制細菌性繼發感染。選用一定抗菌藥物和適宜劑量,在母豬產仔前后、哺乳仔豬、仔培豬和育肥豬階段以及轉群時應用。開展藥物敏感性測定(藥敏試驗)。重視耐藥菌株的出現,選擇敏感藥物和合理使用(藥物種類、劑量、持續用藥時間和用藥時機等)。微生態制劑是較好的選擇。
9.重視對豬只的國內外檢疫工作
由于缺乏有效的診斷和監測技術,在引進良種的過程中,常使國外疫病隨之傳入我國,如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豬細小病毒病、偽狂犬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等。因此,應克服國內豬只引種、買賣和運輸普遍忽視檢疫的傾向,防止疫病擴散。做好種豬場豬瘟、偽狂犬病等疫病的預防和凈化工作,做好種豬場豬瘟、偽狂犬病等疫病的預防和凈化工作,建立健康的種豬群。
編輯:李敏
審核專家:山西省動物衛生監督所研究員 樊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