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為常用中藥材,為著名“四大懷藥”之一,享譽國內(nèi)外。本品具有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功能。其品種主要為薯蕷科植物薯蕷(北產(chǎn)懷山藥)和參薯(南方產(chǎn))的根莖。前者主要分布于河南溫縣、武陟、沁陽、博愛以及河北,山西,山東等地;后者分布于廣東,廣西,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1、選地整地

山藥為深根作物,宜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疏松,土質(zhì)肥沃,透氣性強,排水良好的沙質(zhì)壤土。低洼積水、土壤黏重的地不宜種植。忌連作,一般間隔3~5年種1次。

選好地后進行深翻,細耙,整平,結合深耕施足底肥。然后起垅或作高畦、平畦,一般垅寬40~50cm,畦寬100~120cm,畦長視地形而定。

2、播種

選種:一般在收獲山藥時,選擇粗壯而無病害的根莖,于蘆頭7~15cm處折斷,切成長10~15cm段,切口粘上草木灰,以使傷口愈合,置通風處晾4~5天后,儲藏于沙中,備作種用。珠芽(零余子)繁殖:于植株枯萎摘收零余子,選擇個大飽滿,無病蟲害,色澤好的作種。用濕沙或兩合土埋于室內(nèi),也可裝入籮筐內(nèi),置于室外越冬。

栽植:一般于春分至清明前后栽種。珠芽(零余子)作種栽的多采用高畦或垅作栽種,畦按行距20~25cm開溝,溝深6~10cm,垅作栽種的于垅上開淺溝,兩法均按株距10cm下2~3個珠芽,然后覆土,種后澆水或蓋上一層草,使土壤保墑。當年秋季挖出作種栽。蘆頭作種栽的多采用垅作或平畦栽種,垅作的于垅上開溝種植,畦作的按行距30~45cm,溝深15cm,寬15cm,可種雙行或單行,蘆頭順序平放溝內(nèi),若雙行可擺成人字形,使蘆頭在溝之中線的兩旁,相距3cm。栽后施糞土或覆土,稍加鎮(zhèn)壓,然后澆水或蓋上一層草即可。有的產(chǎn)地為加工光山藥,多采用穴栽,即于種植前用木棍或鐵釬打洞,洞口直徑2~5cm,深40~100cm,洞內(nèi)填細沙或谷殼,待下沉后栽種,并將種栽的根芽對準沙土,然后覆土。

3、田間管理

澆水:北方產(chǎn)區(qū)種植山藥生長期要注意適時、適量澆水,以促進山藥根部生長發(fā)育,使根莖粗、圓、長,兩頭勻稱,達到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的目的。當?shù)乇砦锤蓵r進行第2次澆水,以防地表干裂,造成植株死亡。以后澆水要逐次增多,以不超過根部生長的深度為宜。澆水時間以早晚為好,如遇連續(xù)高溫天氣,地溫增高,可用井水小澆,以調(diào)節(jié)地溫。雨季要注意田間排水,以免造成根部腐爛。

中耕除草:山藥出苗后,在南方正值高溫多雨季節(jié),土壤易板結,特別在旱地種植又無稻草遮蓋的情況下,每次澆水或雨后雜草滋生很快,要及時中耕除草,一般進行2~4次。生長初期松土由淺漸深,生長后期則應淺松,以免損傷地下部分。

搭架:山藥是纏繞草本植物,生長期要搭架,以利通風、透光,促使根莖生長和防止蔓延伏地叢生,葉枯黃或感染病蟲害。一般苗高20cm左右,可用竹條或樹枝插于垅(畦)面上,使之攀緣;支架要牢固,高20cm左右。

間苗:山藥栽子或蘆頭,一般可萌生幾個芽,形成一株數(shù)蔓;為了提高產(chǎn)量和質(zhì)量,應進行間苗,要求每株留1~2個健壯的芽,其余莖葉全部摘除。

追肥:山藥為喜肥植物,除施足底肥外,在生長期還要追肥2~3次,追肥時間,第1次在苗高30~45cm時,第2次在6~8月初,第3次在8月下旬。追肥可采用溝施,肥種以腐熟的人糞尿或餅肥。施肥量可視地力、肥源等情況而定。

4、病蟲害防治

炭疽病:主要危害莖、葉。發(fā)病初期在葉脈上產(chǎn)生褐色小斑,病斑逐漸擴大后呈黑褐色(中部褐色),并有不規(guī)則輪紋,上面有小黑點。莖基部常出現(xiàn)深褐色水漬狀病斑,造成枯莖落葉。當夏季溫度在25℃~30℃,相對濕度大于80%時,發(fā)病嚴重。防治方法:搞好田間清潔,及時清除枯枝殘葉并將其燒毀,防止病原菌傳播。栽種前用1:1: 150倍波爾多液浸種栽5~10分鐘;發(fā)病期可用5%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噴灑,7天1次,連續(xù)2~3次。

褐斑?。褐饕:θ~,發(fā)病初期在下部葉片上,產(chǎn)生黃色或黃白色病斑,病邊緣變褐色,微突出,中部淡褐色,散生黑色小斑點,即分生孢子盤,有時發(fā)病嚴重時葉片枯死。防治方法:清除病枝殘葉燒毀;用1:1:120倍波爾多液噴灑;用5%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7~10天噴灑1次,連續(xù)2~3次。

白銹病:天氣炎熱,土壤水分過大,通風不良的情況易發(fā)生。發(fā)病時葉片先出現(xiàn)黃色斑點,葉背生一層白色粉末,逐漸變成黑點,最后葉片枯萎而死。防治方法:及時清除枯枝殘葉,燒毀或深埋;用1:500多菌靈或1:1:120波爾多液噴灑,7~10天1次,連續(xù)3~4次。

蟲害:主要有蠐螬、地老虎、黑肉蟲等蟲害。防治方法:前兩種害蟲可用90%敵百蟲原藥配制成1:100的藥液或用5%鋅硫磷50g,拌鮮草5kg,制成毒餌誘殺;黑肉蟲可用樂果乳劑或殺蟲脒毒殺。

5、收獲與加工

采收:通常在山藥地上部分枯萎或半枯萎時采挖,用蘆頭栽種的當年收獲,用珠芽(零余子)種植的第2年收獲。采挖時間一般北方在10月下旬左右,南方則在12月至翌年2月。采收前拆去支架,割去藤莖,于垅(畦)的一端,開始順行深挖,要注意防止損傷根莖。挖出后,除凈泥土,折下蘆頭儲藏作種,其余部分加工成商品。

加工:(1)毛山藥:將折下蘆頭的鮮山藥,用竹刀刮去外皮,然后用硫磺熏,以熏軟為度,再放人逼火或明火坑內(nèi)烘炕,每100kg山藥用硫黃0.3~1kg,熏閉24~48小時,以熏軟、熏透,至根莖斷面全白無黃心為佳。然后取出用清水洗,曬干或炕干即可。河南的加工方法是將山藥放入簍內(nèi),每100kg用硫黃1kg,熏4~5小時,至全部出現(xiàn)水珠,及時把簍放在墊木上,讓其自身悶壓出水;在悶壓過程中要倒簍幾次,即把第一個簍上面的山藥倒在另一個簍下面,將其悶透,至身軟如棉,否則要再熏,悶好后取出日曬,粗大的山藥一次曬干易空心,要多悶少曬,使其質(zhì)堅實。如遇陰雨天氣,山藥易變色發(fā)黏,可用硫黃再熏,再曬。

(2)光山藥:河南傳統(tǒng)加工方法可分為3個階段。①挑選,浸泡。即加工前選無損傷、凍傷、霉變、空心的優(yōu)質(zhì)毛山藥,洗凈泥沙,放入水中浸泡24小時左右,以浸透為度。②熏、曬、悶。其方法同加工毛山藥,每100kg山藥用硫黃0.5kg熏。③搓、擁、打磨,即先將悶軟的光山藥搓圓、搓直,稍晾干后,再悶軟搓第2次,并用刀將光山藥的兩端切齊,削去疙瘩,修好個體。搓時要保證光山藥的規(guī)格,搓、擁同時進行,直至體表圓而光滑,粗細均勻為止;打磨是將光山藥往水里蘸一下,輕輕地刮去一層外皮,晾曬至干,然后用銅鑼打磨,使表面光亮,兩端用鐵銼銼平,即成光山藥。



編輯:李瑋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nóng)科院經(jīng)濟作物研究所 田洪嶺

[原創(chuàng)]山藥種植栽培技術

圖文簡介

山藥為常用中藥材,為著名“四大懷藥”之一,享譽國內(nèi)外。本品具有補脾養(yǎng)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的功能。其品種主要為薯蕷科植物薯蕷(北產(chǎn)懷山藥)和參薯(南方產(chǎn))的根莖。前者主要分布于河南溫縣、武陟、沁陽、博愛以及河北,山西,山東等地;后者分布于廣東,廣西,湖北,湖南,江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