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烏在2月下旬出苗后,要及時搞好除草、追肥,隨后要進行修根、封頂和病蟲防治等管理。總之要精細管理才能高產。

中耕除草

川烏春季齊苗后,要結合追施苗肥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川烏開花前再中耕一次,使土壤疏松,促塊根迅速生長膨大。平時也要隨時除草,確保土壤疏松,地無雜草。

看苗追肥

當川烏幼苗長至6~7片葉時進行第一次追肥。一般畝追尿素5千克左右;開花前進行第二次追肥,一般畝追優質復合肥30~40千克。第一次追肥最好搶在雨前撒施,第二次追肥最好放在雨后,趁土壤濕潤時于行間開溝,將肥料均勻撒入溝心,然后覆土蓋嚴,以減少養分損耗、流失。

及時修根

“修根”是川烏有別于其它藥材的特殊管理措施,其目的是促進塊根肥大,提高產量、質量。修根一般分兩次,第一次在“春分”節后苗高50厘米左右時進行,用心臟形鐵鏟把植株附近泥土刨開,露出莖基和母根,每株只留母根兩邊較大的塊根8~10個,把較小的塊根全部削掉。修下一株時,將刨出的泥土覆蓋在上一株的根部。第二次修根在“芒種”節進行,削去基部新生的小塊根。每次修根時應小心謹慎,盡量不損傷葉片和莖桿,不割斷須根,防止影響塊根生長。

封頂打杈

封頂打杈的目的是抑制川烏地上部分徒長,使養份集中向地下輸送,促進塊根膨大。封頂一般從植株現花蕾時開始,最遲在開花時將頂打掉,每株留葉20~25張。封頂后植株長出的新杈應隨時打掉,以防消耗養分。

防止倒伏

對于因肥力充足、長勢過旺,可能出現倒伏的地塊,要控制追施氮肥,加強中耕培土,同時起好“三溝”,降低土壤濕度。同時還可在現蕾前葉面噴施1~2次多效唑,通過化學調控防止植株倒伏。

防治病害

川烏的病害有霜霉病、菌核病、白粉病等。其主要特征和防治方法是:

①霜霉病:苗期較為普遍,植株發病時,以葉片背面有一層霜霉層為主要特征。霉層初為白色,后變為灰黑色,致使葉片枯黃而死。一般常見于晚秋低溫多雨、多濕時,發病迅速而嚴重,造成植株死亡。防治方法:苗期拔出病株燒毀,病窩用石灰消毒后補苗,也可用1:1:200倍的波爾多液噴施預防,發病時可用25%的多菌靈500~800倍液,實行葉面噴施防治。

②菌核病:是川烏生長后期最嚴重的病害,在6至7月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下發病。植株受害后,莖基先呈褐色,很快長出白色系狀菌,當環境適宜時,病菌很快擴大,并逐漸形成菌核,菌核為白色小粒,在病癥表現的同時,植株開始凋萎,病部軟腐,最后全株死亡。防治方法:與霜霉病相同。

③白粉病:植株葉片受害時,初期出現圓形白色狀霉斑,后擴連片,使葉片布滿一層白面狀的霉層。此霉層為病原菌的菌絲或分生孢子,霉層中的小黑點為病菌的子囊殼,破襲后散出了囊孢子危害植株。此病常在高溫干燥或施氮肥過量,植株過密,通風透光不良的環境發生。防治方法:發病前,用波爾多液進行預防;發病時,用25%粉銹寧或50%的甲基托布津,1:500至800倍液噴施防治。

川烏蟲害主要有蛀心蟲、斜紋夜蛾、蚜蟲及葉蟬等。前兩種害蟲,可用90%的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噴殺;后兩種害蟲,可用40%的毒死蜱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



編輯:趙琳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田洪嶺

[原創]川烏種植管理技術詳解

圖文簡介

川烏在2月下旬出苗后,要及時搞好除草、追肥,隨后要進行修根、封頂和病蟲防治等管理。總之要精細管理才能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