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將牡丹的根加工制成“丹皮”,是名貴的中草藥。其性微寒,味辛,無毒,入心、肝、腎三經,有散瘀血、清血、和血、止痛、通經之作用,還有降低血壓、抗菌消炎之功效,久服可益身延壽。

那么,藥用牡丹有哪些常發的病蟲害?又該如何防治?

1.病害

1.1 葉斑病

多發于夏至到立秋之間。葉面初時出現黃色或黃褐色小斑點,1─3天后變為黑色斑點,此后逐步擴大成不整齊的輪紋,嚴重時葉片全部枯焦凋落。天氣燥熱,蔓延尤為迅速,常常整片地塊全部染病。防治方法:①清潔田園。②用1∶1∶150的波爾多液噴灑葉面,7天1次,連噴數次。若當時氣溫高,可用稀釋為1∶1∶200的波爾多液噴灑。

1.2 根腐病

據檢驗,根腐病為一種真菌侵襲藥用牡丹植物體所致。該病初發時難以發現,待從葉片上看出病態時,其根皮多已潰爛成黑色,病株根部四周的土壤中常有黃色網狀菌絲。該病為常見病害,呈散在性發生,植株染病初期葉片萎縮,繼而凋落,最后全部枯死。若不及時防治,將蔓延到周圍植株。尤其是陰雨天土壤過濕,蔓延較迅速。防治方法:①伏天(7月份)應翻曬地塊。②發現病害后,應及時清除病株及其四周帶菌土壤,并用1∶100 硫酸亞鐵溶液澆灌周圍的植株,以防蔓延感染。

除以上常見病害外,還有炭疽病、銹病及牡丹白絹病。但因其發生較少。故略而不述。

2.蟲害

主要蟲害有蠐螬、尺蠖、卷蛾、螨類幼蟲等。一般可用敵百蟲進行防治。

3.采收與產地加工

藥用牡丹定植后3~5年即可收獲,以4年為佳。8月采收者稱伏貨,水分較多,容易加工,質韌色白,但其質量和產量均偏低。10月采收者稱秋貨,質地較硬,加工較難,但其質量和產量均較高。采挖要選在晴天進行,將植株根部全部挖出,抖去泥土,剪下鮮根,置陰涼處堆放1~2天,待其稍失水分而變軟(習稱跑水),除去須根(丹須),用手握緊鮮根,扭裂根皮,抽出木心。優質藥材鳳丹皮均不刮皮,直接曬干。根條較粗直、粉性較足的根皮,用竹刀或碎碗片刮去外表栓皮,曬干,即為刮丹皮,又稱刮丹、粉丹皮。根條較細、粉性較差或有蟲疤的根皮,不刮外皮,直接曬干,稱連丹皮,又稱連皮丹皮、連皮丹、連丹。在加工時,根據根條粗細和粉性大小,按不同商品規格分開攤曬,以便投售。

藥用牡丹畝產鮮根800─2000kg。折干率為30%~35%。



編輯:姚曉娟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田洪嶺

[原創]藥用牡丹病蟲害防治和加工技術

圖文簡介

牡丹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將牡丹的根加工制成“丹皮”,是名貴的中草藥。其性微寒,味辛,無毒,入心、肝、腎三經,有散瘀血、清血、和血、止痛、通經之作用,還有降低血壓、抗菌消炎之功效,久服可益身延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