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烏別稱紫烏藤、夜交藤等,為多年生纏繞性藤本攀巖植物,入藥具有補肝、益血、祛風等功效,深受消費者的青睞,也因此致使農民亂挖亂采,野生何首烏資源破壞嚴重。

1.土地選擇:何首烏野生于灌木叢、山谷溝邊、林緣地、山坡或路邊,適應性較強,喜溫和潮濕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壤均能種植。忌干燥和積水,喜溫暖、濕潤氣候,在氣候溫暖、陽光充足、土地濕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半泥半沙土最適宜種植,而土黏、砂粗、堅硬的瘦崗地不宜種植。

2.整地施肥:在選好的土地上,深耕50厘米,曬地,施復合肥30~60公斤作基肥,然后起畦,畦高27厘米,寬67~83厘米,一般種雙行,行株距27×27厘米,或利用五邊地種植,株距27厘米。

3.種植季節:最適宜在每年新歷3~5月上旬種植,這個時間氣候不冷不熱,雨水充沛,植后成活率高,6~7月也可種植,但氣候炎熱,陽光猛烈,種植后如無適當地蔭蔽,成活率極低,通常使用種子繁殖、扦插繁殖和分株繁殖。

4.架籬引藤:在整塊平地上起畦種植可搭人字棚架或籬笆式藤架,待苗長33.7厘米就要人工引藤上棚(籬),在上棚前,要及時剪去多余側苗,保持新壯苗1~2條上棚,其他剛發出的嫩幼的腳芽用泥蓋住,人工引藤上棚(架)時,要注意右旋轉引藤上棚,不要左旋轉上棚。

5.肥水管理:何首烏喜肥,除施足底肥外,幼苗期追施一次農家肥,以利幼苗生長,翌年5月追施一次農家肥,施后澆—次清水,9~10月份每公頃施雜肥或廄肥15000~22500千克。

6.采收貯藏:何首烏于春季萌芽后,待植株20-30厘米高時,一次或分次采收嫩莖葉,植株3~4年后可收獲塊根,采收于秋季進行,采后鮮食或切片曬干,莖藤在栽后第二年秋季落葉時割下莖藤,除去細枝和殘葉,切成長約70厘米的莖段,捆扎成把,曬干入藥。



編輯:劉莉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田洪嶺

[原創]何首烏人工種植技術要點

圖文簡介

何首烏別稱紫烏藤、夜交藤等,為多年生纏繞性藤本攀巖植物,入藥具有補肝、益血、祛風等功效,深受消費者的青睞,也因此致使農民亂挖亂采,野生何首烏資源破壞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