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別稱芎藭、香果、胡藭等,為傘形科藁本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主產四川彭縣(今彭州市,現道地產區有所轉移),在云南、貴州、廣西、湖北、江西、浙江、江蘇、陜西、甘肅、內蒙古、河北等省區均有栽培,川芎喜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而又較濕潤的環境,但培育階段和貯藏期則要求冷涼的氣候條件,生長期280~290天,宜選擇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有機質含量豐富、中性或微酸性的砂質壤土。

一、川芎的繁殖方法

川芎用莖節作種,每年地上枯萎后挖出川芎,把根上面的莖節切下來,每節有芽1~2個,每公頃用種量2250千克左右,下面大的根莖加工成商品。將種苗窖藏次年驚蟄前栽種,條栽溝深12~16厘米,株行距20~25*35厘米左右,每穴放1~2塊苗,芽尖向上,覆細土6厘米,底肥每公頃15000~22500千克。

二、川芎的種植技術

1、選地整地:栽培川芎宜選地勢向陽、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肥力較高、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過沙的冷沙土和黃泥、白鱔泥、下濕田等不宜栽種。栽前除凈雜草,將草燒成炭做肥,翻地后整細整平。根據地勢和排水條件,做成寬1.6~1.8米的畦。

2、適時栽植:8月上中旬左右在做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33×20厘米開溝栽種,溝深2~3厘米。同時每隔6~10行的行間密栽一行苓子,以備補苗。苓子須淺栽,平放溝內,芽向上栽正壓入土中。使其既與土壤接觸,又有部分節盤露出土表。

3、中耕除草:川芎栽后用篩細的堆肥或土糞覆蓋苓子,栽后半個月左右齊苗后揭去蓋草,每隔20天左右中耕除草一次。缺苗處結合中耕進行補苗和最后一次中耕除草,并在根莖周圍培土,以保護根莖越冬。

4、合理追肥:川芎栽后2個月內集中追肥3次,每隔20天一次,最后一次要求在霜降前施用。每畝施肥量為農家肥1.2噸、草木灰100千克、硫酸銨25千克、過磷酸鈣40千克、硫酸鉀10千克。春季莖葉迅速生長時再追肥一次,施肥量同前。

    5、適時采收:以栽后第二年的5月下旬采挖最為適宜。過早挖,地下根莖尚未充分成熟,產量低。過遲挖,根莖已熟透在地下易腐爛。采挖宜選晴天,挖起全株,磕去根莖上的泥土,除去莖葉,用微火炕烤后,放人竹籠里抖動,去掉泥土及須根。

三、川芎的病蟲防治

1、葉枯病:多在5~7月發生,發病時葉部產生褐色、不規則的斑點,隨后蔓延至全葉,致使全株葉片枯死。發病初期噴65%代森鋅500倍液,或50%退菌特1000倍液,或1∶1∶100波爾多液防治。每10天1次,連續3~4次。

2、白粉病:6月下旬開始至7月高溫高濕時發病嚴重,先從下部葉發病,葉片和莖稈上出現灰白色的白粉,后逐漸向上蔓延,后期病部出現黑色小點,嚴重時使莖葉變黃枯死。收獲后清理田園,將殘株病葉集中燒毀。發病初期用25%粉銹寧1500倍液,或50%托布律1000倍液噴灑,每10天1次,連噴2~3次。

3、腐爛病:發病根莖內部腐爛成黃褐色,呈水游狀,有特殊的臭味,成軟腐狀,生長期受害后地上部分葉片逐漸變黃脫落。發生后立即拔除病株,集中燒毀,以防蔓延。注意排水,尤其是雨季,雨水過多,排水不良,發病嚴重。在接收獲和選種時,剔除有病的“撫芎”和已腐爛的“苓子”。

4、莖節蛾:川芎莖節蛾在育苓階段用80%敵百蟲100~150倍水溶液噴霧,并注意著重防治第1代二齡前幼蟲,平原地區前用5∶5∶100的煙筋、楓楊葉和水,共泡數日后浸苓子12~24小時。



編輯:劉莉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田洪嶺

[原創]川芎的種植技術要點

圖文簡介

川芎別稱芎藭、香果、胡藭等,為傘形科藁本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主產四川彭縣,在云南、貴州、廣西、湖北、江西、浙江、江蘇、陜西、甘肅、內蒙古、河北等省區均有栽培,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川芎高產種植技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