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紅景天生長在海拔1800~2500米高寒無污染地帶的山坡林下或草坡上,由于其生長環境惡劣,如缺氧、低溫干燥、狂風、受紫外線照射、晝夜溫差大,因而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特殊的適應性。
繁殖技術
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法。種子細小,千粒重0.13~0.15g,適宜發芽溫度15~20℃,貯存1年喪失發芽力。選成熟飽滿的新種子,可用赤霉素加ABT生根粉浸種,能促使發芽及生根,出苗率達70%。育菌可用溫室或塑料大棚、室外陽畦。春播4月;秋播10月,尤以秋播為佳。條播或撒播。播后覆細土及蓋草。經常保持苗床濕潤,防止人畜踐踏床面,陽光過強時要適當遮蔭。培育1年,于4月下旬至5月初或9月中、下旬移栽。按行距10~15cm開溝,株距7~10cm,將幼苗斜放于溝內,覆土2cm。
根莖繁殖,結合收獲時,選取較大根莖,剪成3~5cm的小段,稍晾1~2d,使傷口愈合。春栽4-5月;秋栽9-10月,以秋裁為宜,按行珠距(20~25cm)×(10~15cm),斜栽,覆土,稍加鎮壓。
栽培技術
選地 紅景天一般野生于向陽山坡、石隙、高山草甸、高山巖石縫、山坡草地、灌叢邊緣以及高山干燥的沙質土壤中。其適應性較強,喜稍冷涼而濕潤的氣候條件,耐寒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十分嚴格,應選擇海拔較高、氣候冷涼、無霜期較短、夏季晝夜溫差較大的山區栽培。
栽培地應選擇含腐殖質多、土層深厚、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可以利用山地的森林采伐跡地或生荒地栽培。
育苗地最好選土質肥沃疏松、離水源較近的地塊。
移栽地盡量選擇排水良好、土壤含沙略多的山坡地、荒山坡地和非耕地,不宜于黏土、鹽堿土、低洼積水地栽培。
整地施肥 選地后深翻30~40cm,清除田間雜物,打碎土塊,順坡向作畦,畦寬100~120cm、高20~25cm,作業道寬50~70cm,結合耕地,每公頃施入廄肥3萬~5萬公斤,復合肥20~30公斤,耙碎整平。地勢較高的平地可畦作,地勢較低的地塊也可壟作,山坡地和山坡非耕地只耕翻耙細,不打壟不做畦,但要挖排水溝。
育苗 選新鮮成熟的紅景天種子于春季或秋季播種,春播時間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秋播在9月中旬至結凍之前。秋季播種出苗早、苗全,種子不需要處理。
春季播種時種子要進行水浸處理,具體方法是:將種子集中放入干凈的布袋內,將布袋放入常溫水中浸泡40~50h,每天換水2~4次,浸完的種子在陰涼通風處晾去表面水分,待種子能自然散開時立即播種。播種時先用木板將育苗床表面土刮平,按行距8~10cm橫畦開溝,溝深3~5mm,將種子均勻撒在溝內,每平方米播種1.5~2.0g,蓋篩過的細土2~3mm,用手或木板將上壓實,然后在床面上蓋一層稻草或松枝保濕。
移栽 紅景天幼苗生長1年后進行移栽,移栽時間在當年秋季地上部分枯萎之后或第2年春季返青之前。以春季移栽效果較好。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幼苗尚未萌發時進行,先將幼苗全部挖出,按種栽大小分等移栽,栽植行距20cm、株距10~12cm,橫畦開溝,溝深10~12cm,將頂芽向上栽入溝內,蓋土厚度以蓋過頂芽2~3cm為宜,栽后稍加鎮壓,土壤過于干旱時栽后要澆水,每平方米栽大苗50株左右,小苗可栽60株。
采收加工
采收季節在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先除去地上部枯萎莖葉,將地下部分挖出,去掉泥土,用水沖洗干凈,在60~70℃條件下烘干,或者將洗干凈的藥材上鍋蒸7~10min之后,在陽光下曬干或在干燥室內烘干,待藥材達到七、八成干時,將根和根莖整順取直,頂部對齊,數個根莖捆成小把,再烘至全干。
病蟲害防治
病害主要發生在根莖繁殖苗的切口處,易形成根腐病,在定植前進行消毒滅菌即可預防。蟲害主要有蚜蟲和小紅珠絹蝶等鱗翅目害蟲,用環保型殺蟲劑3%高滲苯氧威EC0.025%~0.033%溶液噴灑防治。
編輯:張婧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田洪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