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黃草是民間草藥,俗稱熊膽草、血風草、黃汁草、溪溝草、香茶菜、土黃連等,主產于長江以南的湖南、四川、云南、江西、廣東、廣西等省區。溪黃草具有清熱利濕、退黃祛濕、涼血散瘀的功效,用于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痢疾、腸炎、跌打瘀痛等病癥。溪黃草在廣東各地臨床應用普遍,并開發出多種以之為主要原料的防治肝炎的保健產品,如溪黃草沖劑、溪黃草袋泡茶等,市場潛力非常大。
1.植物特性
溪黃草對環境的適應性強,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區都能生長,常野生在溪邊濕地、村邊、溝邊、田邊及林下。溪黃草屬長日照植物,喜光照,在充足的陽光下,種子發芽良好,植株生長健壯;溪黃草怕漬水、怕泥土板結,適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中栽培種植,低洼積水土壤容易引起爛根。
2.田間管理
溪黃草的整個生長發育期要注意肥水均勻,追肥要“前促、中控”,及時排水防澇,保持土壤濕潤,及時防治病蟲害。
(1)追肥:移栽定植后10天,植株開始長出新根,此時要追施N肥一次,畝施尿素5公斤或農家肥,促根早生快發。移栽15~20天后再施腐熟農家肥一次,每畝約1000公斤。以后每月施有機肥1~2次。植株封行后可改施顆粒復合肥1~2次,每畝施30公斤。每次收割后都要松土施肥,有利于植株的萌芽抽枝成活。
(2)水分管理:幼苗移植后,早晚需淋水,早春則用地膜覆蓋,以保溫保濕。苗期要注意澆水保苗,防止干旱,促進根系下扎,以利幼苗茁壯生長;植株封行后,耗水量增大,要經常灌水保持土壤濕潤。在雨季,尤其是連續多天的大雨后,要及時排除田間積水,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引起爛根。
(3)中耕除草:一般每年中耕3~4次,保持土壤疏松,田間無雜草,減少水肥消耗,保持田園清潔,防治病蟲害的滋生和蔓延。中耕除草一般在封行前,選擇晴天或陰天土壤濕度不太大時進行。溪黃草的根系較淺,中耕宜淺。封行后,植株分枝較多,枝葉生長茂盛,中耕除草次數要減少,以免損傷植株。
(4)病蟲防治:溪黃草的病蟲害主要是白粉病和蚜蟲。白粉病秋季發病較嚴重,早期發現染病的植株,要及時拔除燒毀,并及時噴藥,防止病害擴展。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15%粉銹靈粉劑800倍液噴施防治,每隔10天左右噴施一次,連續噴2~3次。蚜蟲繁殖快,蔓延迅速,必須及時防治,選用觸殺、內吸、熏蒸三重作用的農藥噴殺,可用辟蚜霧、樂斯本、農地樂、蚜克星等藥輪換使用,噴霧防治。
3.采收加工
溪黃草在南方每年可收割2~3次,春季種植后90天即可收第1次。如管理得當,肥水充足,在首次收割后70~80天可收第2次,入冬前植株停止生長時收割第3次。每次收割時,用鐮刀在植株莖基部離地面2~3厘米處割下,這樣有利于分蘗萌芽。采收通常選擇在晴天進行。收割后應及時干燥,曬干、陰干或烘干。曬干后待葉片回軟時再捆壓成件,即成商品。
編輯:任榮萍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田洪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