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別名秦歸、干歸、云歸,為傘形科 2~3 年生草本植物。產于甘肅、陜西、青海、四川、湖南、湖北、云南等地。根人藥,有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作用。當歸喜高寒、冷涼、濕潤氣候。不耐干旱、高溫和烈日照射。在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或生荒地種植較好。忌連作。
1、選地整地
育苗地可以選擇陰涼肥濕的生荒地或熟地,要求土層深厚、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質的砂壤土,pH值近中性。育苗前要進行多次深翻,施入基肥。每畝施入腐熟廄肥3500公斤,均勻撒于地面,再淺翻一次,使土肥混合均勻,以備作畦。當歸育苗都采用帶狀高畦,以利排水。一般按1.3米開溝作畦,畦溝寬30公分,畦高約25公分,四周開好排水溝以利排水。
當歸為深根性植物,入土較深,喜肥,怕積水,忌連作。所以移栽地應選土層深厚、疏松肥沃、腐殖質含量高,排水良好的荒地或休閑地。選好的地塊,栽前要深翻(25公分),結合深翻施入基肥能促進根部生長,每畝施腐熟廄肥6000~8000公斤,油渣100公斤;有條件的還可施適量的過磷酸鈣或其它復合肥,翻后耙細,作成高畦(順坡)或高垅,畦寬1.5~2.0米,高30公分,畦間距離30~40公分;垅寬40~50公分,高25公分左右。
2、播種
在種子發芽良好(發芽率達70%以上)的情況下,每畝播量以7.5公斤左右為宜,播種前浸種24小時(水溫30度)。分條播和撒播兩種。撒播即在整平的畦面上,將種子均勻地撒入畦面,加蓋細肥土約0.5公分,以蓋住種子為度。條播即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0公分開橫溝,溝深3~5公分,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覆蓋細肥土,以不見種子為度。
3、田間管理
查苗補苗:當歸移栽后20天左右便可陸續出苗,如有缺苗,應及時補栽。
除草松土:在苗高5公分左右時進行第一次除草,從出苗到封垅,應分期除草3~4次,結合鋤草進行松土,以防土壤板結。
追肥:當歸一生當中需肥量較多,除施足底肥外,還應及時追肥。適宜追肥的時間在6月下旬葉生長盛期和8月上旬根增長期,這是兩人需肥高峰期。當歸產區土壤中和農家肥料中一般磷、鉀不足,需被充磷、鉀肥料。通常使用磷酸二氫鉀、磷酸二銨和氮磷鉀復合肥作追肥。
灌排水:當歸生長需要較濕潤的土壤環境,天旱時進行適量的灌溉有利于高產,雨水過多時要注意開溝排水,特別是在生長的后期,田間不能積水,否則會引起根腐病,造成爛根。
培土:當歸生長到中后期(8月以后),根系開始發育,生長迅速。此時培土,可促進歸身的發育,有助于提高產量和質量,培土可結合松土進行。
打老葉:當歸封垅后,下部老葉因光照不足而發黃,這部分老葉要及時摘除,這既可避免不必要的養分消耗,又能改善群體內部的通風透光條件。
及時拔苔:早期抽苔的植株,根部逐漸木質化,成為柴根,失去藥用價值。這種植株生活力強,消耗水肥多,要及時全部拔除,以免消耗地力,影響未抽苔植株的生長。
4、病蟲害防治
當歸易發生根腐病,可用50%退菌特1000倍液噴灑;發生褐斑病后,立即剪除病葉,再噴65%的代森鋅500倍液防治。
5、采收加工
10月上旬當歸葉發黃時,割去地上部,使太陽曬到地面,促使根部成熟。10月下旬挖當歸,從地的一端開始挖,盡量挖全。挖后結合犁地再撿一次漏挖的藥。
當歸收挖后,及時抖凈濕土,挑出病爛根,掰去殘留葉柄,待水分稍蒸發后,扎成0.5~1kg重的扁平把子,放在干燥通風的室內或特制的熏棚內。熏棚架高1.3~1.7m上面鋪竹條,將當歸把子平放與立放相間鋪在上面,厚30~50cm,用豆稈、濕白楊、柳木等做燃料,用水噴濕生火燃煙,使當歸上色,至當歸表皮呈赤紅色,再用煤火或柴火熏10天左右,接著翻棚,翻棚后用急火熏2天,再用文火熏干。
編輯:劉莉
審核專家:山西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田洪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