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個現象,那就是總有患者手拿成堆的檢查報告單,并要求醫生幫其排除某種疾病,即使被告知檢查結果沒有問題,這些患者仍然懷疑自己得了重病,甚至還會為了一個疾病而反復到多家醫院做重復檢查。對于這個現象,不少醫生哭笑不得的同時,也表示這些患者可能已經出現了疾病焦慮障礙。那么,疾病焦慮障礙是一種什么疾病呢?這種疾病產生的原因和表現形式都有哪些?對于疾病焦慮障礙,人們又該如何防治?

點擊下載本組圖片

2017年7月3日,在寧波市鄞州人民醫院,市民正在掛號繳費。

章勇濤/人民圖片)

(聲明:凡帶有“人民圖片”字樣圖片,系版權圖片,受法律保護,使用(含轉載)需付費,歡迎致電購買:010-65368384或021-63519288。)

事實上,總是過度擔心自己患了重病或可能會患重病,這種行為可能就是疾病焦慮障礙,又稱疑病癥。

疾病焦慮障礙產生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確,但可以確定的是,個人性格和生活經歷都會加重患此病的風險,如性格比較容易焦慮的人、兒童時期有嚴重疾病或父母有嚴重疾病的人、兒童時期被虐待的人等都比較容易出現疾病焦慮障礙。

疾病焦慮障礙患者對于疾病沒有正確的應對態度和接受能力,可能表現為對疾病的過度擔心或極端逃避。首先,患者過度擔心自己患上某種疾病。當出現正常的生理感覺(例如,直立性眩暈等),或者產生良性的、自限性的功能障礙(例如,短暫性耳鳴等),又或是出現與疾病沒有直接關系的身體不適(例如,打嗝等)的時候,疾病焦慮障礙患者往往都會將其視為嚴重疾病的征兆;當家族中有人患了某個疾病,疾病焦慮障礙患者就會擔心自己也會患上此病;當看到疾病相關的新聞報道時,患者同樣會感到非常恐慌,害怕患上此病。

其次,患者會對懷疑產生的疾病進行反復的醫學檢查,即使測試結果是陰性或得到醫生正面的判斷,依然不能感到安心。甚至有的時候,醫生明確告訴患者一切正常,也不能幫其減輕憂慮,反而可能會加重其心理負擔,導致患者認為醫生可能是在故意安慰他。

再次,還有一些患者會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因害怕被確診為某種疾病,而一直不敢去醫院進行專業檢查。他們可能不斷地跟別人談論潛在的疾病,亦或是反復地在互聯網上查找自己的癥狀所對應的疾病。

最后,還有一些患者因為對疾病產生過度恐懼的心理,從而就害怕去探望生病的親友,甚至是拒絕參加鍛煉。

疾病焦慮障礙不僅會影響人們的心情,還會產生許多其他的不良影響。對家庭來說,患者無休止的憂慮常常會讓家人感到沮喪,可能會導致家庭內部矛盾。對患者個人來說,過度地擔憂身體狀況可能導致其工作績效下降或缺勤過多,還會影響其人際交往狀況,甚至會導致其日常生活功能受限,而且患者去醫院的次數過多還會造成不必要的財務壓力。

因此,為了避免產生不良后果,患者應該在出現上文提到的癥狀后,盡早到醫院進行專業心理診療。此外,在生活中,患者也可以通過積極改變自我、適當減壓等方式進行配合治療:

1. 停止在互聯網上尋找可能的疾病。大量的健康信息,無論是與病情有關還是無關的都可能會導致患者產生困惑和焦慮。如果確實有相關的疾病擔憂,應該盡早與醫生進行交流溝通。

2. 增強自己對壓力的辨別能力,并定期學習壓力管理和放松的方法技巧,如漸進式肌肉放松法等。

3. 保持身體活躍,制定鍛煉計劃。適當的身體活動有助于平復心情、減少焦慮,還可以幫助患者改善身體機能。

4. 積極參與社會和家庭活動。

5. 堅持治療計劃,防止癥狀惡化或復發。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理醫學科醫師季陳鳳

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心理醫學科主任駱艷麗進行科學性把關。

“達醫曉護”供稿

老上醫院“沒病找病”?你可能患上了疾病焦慮障礙

圖文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