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維坦按:
因創作克蘇魯神話而被世人所知的美國作家霍華德·菲利普·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認為:人類最古老最強烈的情感便是恐懼,而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則來源于未知。
從這個角度來說,相較于通俗文學,恐怖小說更契合于嚴肅文學的特征(至少就早期作品而言)。正是由于早期文明對外界的認知缺失,對蠻荒的注視,以及對未來的不可知,才有了為生存而形成的信息共通,這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解釋語言的起源故事的。而自語言誕生開始,毫無疑問也必然包裹著恐懼和對恐懼長久以往的迷戀。
人類歷史上記錄最早的神話故事都包含驚駭、恐懼、絕望等因素,而“恐怖”的原型可能要起源于更早。比如吸血鬼的原型,可以追溯到蘇美爾(約公元前4500年—約公元前2000年,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的文明體系)的古老文明;比如類似于吸血鬼的怪物Emikku會寄居在暴力死亡或者沒有妥善下葬的死者身體里。
如今,恐怖小說的的根源可以最早追溯到宗教審判。1235年,羅馬教廷發布了一項關于重建正統信仰的法令。幾乎是立刻,對異端的控告無可避免地和對巫術的指控糾纏在了一起,因而給巫術帶來的困擾持續到了17世紀。1307年,但丁發表了《神曲·地獄篇》第一卷,這本中展現的撒旦形象具有重大的影響力,雖然與約翰·彌爾頓《失樂園》(1667)中撒旦的形象相比還是黯然失色。在下個世紀中,恐怖作品都和宗教緊密地聯系在一起。1486年,宗教審判官海因里希·克雷默和雅各布·施普倫格發表了《女巫之槌》(The Hammer of Witches)一書,這本書概括梳理了巫術信仰,到1520年時,歐洲已經重印了14次,導致了接下來兩個世紀的女巫狂熱。到了1580年,倫敦的舞臺上出現了一種新類型的恐怖。從托馬斯·基德的《西班牙悲劇》(1585)開始,一系列恐怖類的話劇開始出現,包括莎士比亞的《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1594),《哈姆雷特》(1600),《麥克白》(1605)。接下來有約翰·韋伯斯特創作的劇本《馬爾菲公爵夫人》(The Duchess of Malfi),直到1730年維克多·雨果的《歐那尼》上演,英國舞臺上才再次出現了死亡的情節。
時間來到托馬斯·帕內爾出版《死亡夜景》(A Night-Piece on Death)的1714年,這是第一個所謂墓園派詩人(Graveyard Poets)的作品,有時也稱作墓地派詩人(Churchyard Poets),這個群體由以關注道德和死亡主題聞名的前浪漫派詩人組成,如奧利弗·戈德史密斯、威廉·古柏、詹姆斯·麥克弗森、羅伯特·布萊爾和托馬斯·查特頓,他們都是墓園派詩人。盡管批評家輕視他們的作品,但是他們的努力確實促進了哥特小說的發展。1731年,奧地利政府下令調查位于梅德韋賈(Medvegja)的一個感染了大規模癔病的村莊。當地居民阿諾德·帕奧勒從運草馬車上摔下來,于1726年死亡。在他死去之前,帕奧勒宣稱自己住在土耳其-塞爾維亞Gossawa附近的時候被吸血鬼咬了,為了打破詛咒,帕奧勒說他需要在自己身上涂抹吸血鬼墳墓的泥巴和吸血鬼的血液。
梅德韋賈的村民檢查帕奧勒和他殺害的人是否只剩尸骨。他們尸體沒有腐爛,村民決定用木棍刺穿他們的心臟,然后燒了他們的尸體。? Hasshe
帕奧勒死了幾個月后,村民說死去的帕奧勒從墳墓里跑了出來,殺了4個人。為了確認帕奧勒變成了吸血鬼,村民們把他死后40天的尸體從墳墓中挖了出來,尸體沒怎么腐爛,這讓村民們更加確信了他們的猜想。他們用木棍刺穿帕奧勒的心臟,點燃了木棍,4位受害者的尸體也被這樣處理了。盡管發生了這些令人警惕的事情,1731年,村莊里還是發生了10多起神秘死亡事件,而村莊認為發生這些事都是因為帕奧勒在作怪。約翰納斯·弗魯肯格所做的報告證實了村民們的說法。消息迅速地引起了整個歐洲的關注,這個故事不僅登上了國際報刊,也成為了一種流行的幻想,甚至科學家和哲學家都被吸引了。從這個不太可能的源頭開始,現代社會開始了對吸血鬼的癡迷。1765年,霍勒斯·渥波爾發表的《奧特蘭托堡》被認為是第一部哥特小說。這本書對恐怖文學的興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下一本對這個文學類型有很大影響力的小說是安·拉德克利夫的《奧多芙之謎》(Mysteries of Udolpho),一本對拜倫、沃爾特·司各特以及很多其他作家產生影響的書。像馬修·劉易斯和查爾斯·布羅克登·布朗這樣的傳奇作家也推動了哥特小說這一文學類型的發展。
雖然這些作家都寫哥特小說,但他們并不總是欣賞對方的作品。受到拉德克利夫的啟發,馬修·劉易斯1705年匿名發表了《僧侶》(The Monk,因為那時他是議會成員),拉德克利夫對小說如此可怕感到震驚,她寫了一篇《意大利人》(The Italian,1797)作為回應。1816年,哥特小說迎來了另一個戲劇性的轉折。可能是受了鴉片酒(laudanum)的影響,拜倫、珀西·雪萊、瑪麗·雪萊和約翰·波里道利在日內瓦湖畔的別墅中舉行了為期三天的鬼故事寫作比賽。比賽結果是瑪麗·雪萊寫下了開創科幻小說這一流派的《弗蘭肯斯坦》(1818),波里道利在《新月刊》雜志(1819)中發表《吸血鬼》(The Vampyr),建立起了吸血鬼文學這一哥特小說子類型,波里道利的小說最初被認為拜倫寫的,書中的主人公事實上是以拜倫為原型的夸張描述。
在接下來的10年中,恐怖幾乎成為了所有藝術形式表達的主題。1819年,為了回應法國入侵西班牙,戈雅畫了18幅濕壁畫,其中以黑色繪畫最為出名。接下來一年,埃克托·柏遼茲的所作的交響曲作品《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引起了關注,觀眾被交響曲可怕的聲音和荒誕不經的意象所震驚;柏遼茲將樂章命名為了“斷頭臺進行曲”和“安息日女巫之夢”。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這個理性和科學進步的時代,生活也經常是暴力且短暫的。各個時代的人們都十分了解死亡的現實,這個事實也延伸到了兒童的領域。現代讀者對格林兄弟的《兒童與家庭童話集》(Kinder und Hausmarchen,1832)和安徒生的《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Tales Told for Children,1835)中的可怕細節感到震驚。如今這些故事已經被刪改,但是其中殘酷的細節和從暴力中學到的教訓在當時聞所未聞。
雖然路易斯·卡羅爾的《愛麗絲夢游仙境》(1865)和《愛麗絲鏡中奇遇》(1872)并不是恐怖作品,但是它們影響了一個世紀后的1980年代恐怖作家。路易斯·卡羅爾的詩歌《無聊》將荒誕和恐怖交織在一起,20世紀的作家很擅長運用這種元素并置、想象世界和平行宇宙。1840年代的工業革命為恐怖小說帶來了重大變化。識字率提升,城市比以往更加擁擠,人們想要從一點兒也不悠閑的工業化城市生活中轉移注意力。這時候的恐怖類型變得更加低俗和殘酷,《低俗怪談》成為了為大眾提供的廉價娛樂產品,舞臺上出現類似的娛樂表演則是便士鬼把戲(Penny gaff,一種任何地方都能開展的,道具、布景簡單的舞蹈、小丑、戲劇表演,是一種很受下層階級歡迎的娛樂形式)。倫敦出版商愛德華·洛依德因《低俗怪談》賺了很多錢,他已經沉浸在1830年代托馬斯·普雷斯特《恐怖日歷》(The Calendar of Horrors)的恐怖之中,他將把它改編成辨識度更高的版本。正是普雷斯特為我們帶來了《理發師陶德》(原名《一串珍珠》,1847)。詹姆斯·馬爾科姆·瑞默爾是《吸血鬼瓦尼爾;血宴》(Varney the Vampire or The Feast of Blood,1845)的作者,這部小說對吸血鬼題材類型(包括1897年布萊姆·斯托克的《德古拉》)產生了很大影響。喬治·雷諾茲的《狼人瓦格納》(Wagner the Werewolf)在1846年出版。那時,人們認為《低俗怪談》的流行導致了青少年犯罪,家長禁止孩子們擁有這種廉價圖書,如果發現他們私藏,就會把它們燒掉。這種不可挽回的銷毀使得《低俗怪談》的收藏者面臨著有趣但也不是難以克服的挑戰,因為這些書都太稀少了。
1868年和1869年,羅伯特·勃朗寧發表了《環與書》(The Ring and the Book),它是英語中最長的敘事詩。這首詩也是第一部著名的以現代罪犯為背景題材的恐怖作品;詩歌取材于1860年的一個老舊的法庭記錄,詳細講述了一個男人謀殺了他妻子的案件。幾年過去后,1872年,約瑟夫·勒芬紐在《猶在鏡中》(Through a Glass Darkly)發表了《卡蜜拉》(Camilla),在這篇以及其他小說中,勒芬紐開始放棄使用哥特的手法,將恐怖和超自然因素引入到日常生活中。哥特式恐怖的傳統開始衰落。當維多利亞時代的理想取代了浪漫主義,作家們也重新將目光聚焦在個人道德之上。擁擠的城市帶來了更多的人情冷漠、暴力。突然間,人們不能再指望他人的善良了。這是一個焦慮的時代,一個讓人們無法忽視對惡魔的偏愛的時代,因此對于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化身博士》這樣的作品來說,時機已經成熟。像《環與書》一樣,《化身博士》也是建立在一個真實故事的基礎之上——史蒂文森家族的一個經濟犯罪故事。小說立刻大獲成功。三年之后,開膛手杰克在倫敦展開了血腥的活動,為恐怖帶來了另一種恐怖素材原型。然而,最早以開膛手杰克為基礎寫成的著名故事直到1913年貝洛克·朗茲發表《房客》(The Lodger)才出現。
在大洋對岸的法國,這場運動最初被稱為“頹廢的精神”,之后被稱為象征主義,通過波德萊爾、于斯曼、莫泊桑等作家獲得了堅實的立足點。他們寫出了以死亡為主題的最優秀的歐洲作品。詩人保爾·魏爾倫做了其他哥特作家都沒有嘗試做過的事情——在這場運動的背景下,為恐怖下了一個定義:它是世俗精神和悲傷的肉體、是衰落帝國所有的暴力輝煌的混合體。1890年代和1900年代的法國舞臺上,血腥場面再次公開上演。大木偶戲劇曾經指的是木偶,但是后來開始代表充滿暴力、謀殺、強暴、自殺和幽靈幻影的短劇。倫敦最終也在1920年至1922年將這些戲劇改編成了不太聳人聽聞的版本。
1893年,安布羅斯·比爾斯發表了《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嗎?》(Can Such Things Be?),這部鬼故事小說集延續了他寫戰爭小說的傳統,將鬼怪帶到了現代。1898年,H.G.威爾斯緊隨其后,他的小說《世界之戰》被認為是科幻和恐怖的結合,將恐怖帶到了未來——為現代讀者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恐懼和焦慮。世紀之交也見證了恐怖電影向恐怖和奇幻趨勢發展的第一次實驗。第一部真正的恐怖電影是威廉·N.塞利格改編了16分鐘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第一部電影改編出現在之后的1910年,由J.瑟爾·道利執導,這部電影的制作除了愛迪生,不需要其他任何人的幫助。
此時,短篇小說最終取代了類似犯罪手法的小說,成為著名恐怖作家的新寫作形式。1907年,阿爾杰農·布萊克伍德發表了《讀心人》(The Listener),包含他最有名的短篇故事《柳林》(The Willows)。布萊克伍德是黃金黎明協會的成員,這個神秘組織1888年由塞繆爾·利德爾·麥格雷戈·馬瑟斯建立,這個組織同樣也是許多杰出作家的大本營,從聲名狼藉的阿萊斯特·克勞利,到葉芝、鄧薩尼勛爵、阿瑟·梅琴和薩克斯·羅默(現在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在他的時代廣受歡迎)。在那時,英國大部分的怪奇和恐怖小說都由該組織的成員創作,他們的作品同樣標志著一個恐怖時代的終結,不久之后,這個類型就不再流行了。不過,丹尼斯·惠特利在1930到1960年代之間是很受歡迎的英國作家,他專注于神秘學,他筆下的殺手為伊恩·弗萊明的詹姆斯·邦德系列提供了靈感。詹姆斯·赫伯特和克萊夫·巴克在1970和1980年代的英國開始發表恐怖小說。在美國,恐怖類型也在繁榮發展。1923年,第一期《詭麗幻譚》(Weird Tales)誕生,這本雜志在32年都沒有盈利過,但它刊登了一些直到現在依然著名的作家的作品,比如H.P.洛夫克拉夫特和雷·布拉德伯里。4年之后,洛夫克拉夫特發表了《克蘇魯的呼喚》,這為他贏得了高度贊揚和20世紀杰出恐怖小說家的稱號。
大蕭條增加了美國人對超自然和恐怖的興趣。許多恐怖主題的廣播節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包括《陰影》(The Shadow,1930)和《蜘蛛》(The Spider,1933),都衍生出了成功的小說和漫畫作品。然而,1930年代也標志著紙漿讀物進入了最后10年,出版商亨利·斯蒂格參觀了法國的大木偶劇場尋找靈感,回到美國后復活了《一角錢神秘小說》(Dime Mystery Novels)系列,在接下來的兩年中,他還增加了《恐怖傳說》(Terror Tales)和《恐怖故事》(Horror Stories)系列,這三部紙漿雜志都存活到了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真實恐怖壓倒了虛構的恐怖。雖然布拉德伯里和一些其他杰出的作家繼續發表恐怖和科幻小說,但是直到1950年代,恐怖類型才重新有了大幅進展。1954年,理查德·馬特森發表的《我是傳奇》是第一本現代吸血鬼小說,1959年,雪莉·杰克遜的《邪屋》仍然是過去60年最受好評的類型小說之一。
1957年發生了另一件恐怖類型現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威斯康星州的一位農民艾德·蓋因,因謀殺了伯尼斯·沃登而被逮捕。當警方到達蓋因家時,他們發現至少15名不同女性的尸體碎片。蓋因承認了他挖掘尸體和食人的行為,這個故事震驚并吸引了整個國家。早在1931年,弗里茨·郎的電影《M》標志著第一部關于連環殺手的嚴肅電影的誕生,這部電影是以連環殺手“杜塞爾多夫吸血鬼”彼得·庫爾滕的真實生活為基礎改編的。但是連環殺手在小說中還是少見的。蓋因的故事啟發了羅伯特·布洛克的《驚魂記》(1959),也為托馬斯·哈里斯的漢尼拔·萊克特系列鋪平了道路。從此連環殺手成為恐怖類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冷戰則帶來了一個對偏執狂與入侵感到恐懼的新時代。這些恐懼反映在艾拉·萊文的小說《羅斯瑪麗的嬰兒》(1967)上,這是第一部杰出的推想小說(speculative fiction,一種科幻、恐怖、奇幻有所交疊的文學或電影類型),而且,它標志著小說成為恐怖作家首選形式的趨勢。
1980年代,新技術為恐怖電影制作者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很快,電影開始轉變為以刺痛觀眾為目的,主流觀眾不再喜歡這種電影類型了。盡管那些公式化的駭人故事越來越多,但是恐怖小說卻因高質量的作品享有聲譽。1981年托馬斯·哈里斯出版了第一本漢尼拔系列的小說《紅龍》(Red Dragon),這部小說塑造了商業上最成功的連環殺手形象,它預示著在隨后的10年連環殺手熱潮的開始。倫敦劇作家克萊夫·巴克的短篇小說集《鮮血之書》(The Books of Blood,1984)標志著英國和歐洲的恐怖小說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克萊夫仍然是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他擴大了恐怖流派的邊界,推動了恐怖類型該如何定義的討論。在近幾年,吸血鬼、狼人、僵尸成為了恐怖類型的主要素材。1990年代是恐怖流派妥協和自我審查的時期。R.L.斯坦的《雞皮疙瘩》(Goosebumps)系列成為這十年間的一個出版現象,一定程度上為J.K.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菲利普·普爾曼的《黑質三部曲》和斯蒂芬妮·梅爾的《暮光之城》系列搭建好了舞臺。雖然恐怖流派從哥特的根基開始經歷了漫長發展,但是毫無疑問的是,恐怖類型將繼續繁榮和發展下去。文/Kristin MastersKristin MastersKristin Masters
譯/浪味仙
校對/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blog.bookstellyouwhy.com/-a-brief-history-of-horror-literature
本文基于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浪味仙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