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月31日,毛主席給在西安工作的李克農(nóng)發(fā)了一封電報,特別要求李克農(nóng)買兩部書到延安來。

“請購整個中國歷史演義兩部(包括各朝史的演義)。”

這套中國歷史演義就是中國歷史領域的一套奇書:蔡東藩的《中國歷朝通俗演義》

毛主席為什么對這套書情有獨鐘,特地吩咐采購呢?


蔡東藩生于1877年,祖籍浙江紹興,太平天國時遷至浙江蕭山,父親在絲行做店員,收入微薄,但教子甚嚴。蔡東藩的二哥就是一位神童,十歲時就已經(jīng)讀書破萬卷。

蔡東藩自幼跟隨二哥讀書,不料,十一歲時,兩位哥哥先后患病去世。

讀書博取功名的希望落在了蔡東藩身上。

年僅十歲時,他跟著姑父一起考秀才。

考場擁擠,為防丟失,蔡東藩不得不牽住姑父的腰帶。

幸運的是,蔡東藩跟姑父都考中了秀才。

成了秀才,就等于拿到了現(xiàn)在的教師上崗證,因為家境不好,蔡東藩第二年就開始教書。不久后,父母更是先后去世。為安葬父母,蔡東藩欠下巨款。這時候,蔡東藩為了償債,曾經(jīng)替人代考秀才。

到了二十歲后,蔡東藩嘗試去考舉人,結果兩次名落孫山。



于是,蔡東藩走了另一條道理,參加省級優(yōu)貢考試,成績優(yōu)秀的可進國子監(jiān)讀書,畢業(yè)也可以當官。

蔡東藩降維考試之后,成績優(yōu)秀,還獲得了覲見宣統(tǒng)皇帝的機會。

只是據(jù)他介紹,他連皇帝的影子都沒有看到。

“為了朝見,花了一大筆錢,去購買了一套繡花衣帽。半夜里就在朝見的殿外等候。等到天將黎明,由太監(jiān)傳出話來,說是朝見皇帝了,于是跟著大家進了殿門,跟著大家跪下叩頭,跟著大家叫萬歲。這樣身不由己地搞了一段時候,總算朝見結束。天曉得,不但皇帝的影子沒有看到,而且連什么大臣的影子也沒有看到。”

這時的蔡東藩已經(jīng)有了候補知縣的資格,但從候補到真正當官還有相當遠的距離,最關鍵的是錢。

沒有錢當敲門磚,蔡東藩連上級的門都沒有進去,頓挫之下,蔡東藩只好告病回家。

因朋友引薦,蔡東藩進入上海一個書局編教材,開始了一生的創(chuàng)作生涯,可是出師不利。編的第一套書就被袁世凱查封了。

蔡東藩年輕氣盛,在書里夾了自己的私貨,其中有一篇《民氣說》,寫道:“彼區(qū)區(qū)之島國,猶時存一席卷神州之野心者,異日,吾國自強,將糞除彼土,以為吾族之公園已而……”

吾族之公園而已……憤青常見,敢把這種觀點編進教材,這確實太牛了。

到了這時,他決定寫歷史書了。最開始,他準備寫的是《清史通俗演義》


大家知道,他寫的歷朝通俗演義從秦始皇一直寫到民國。為什么不從秦始皇開始寫,而要從清史開始寫呢?

要知道,當時還沒有清史稿。通常這種歷史演義,往往參考正史,比如史記,資治通鑒。沒有清史稿,創(chuàng)作難度就要大很多。

蔡東藩知難而上,是認為現(xiàn)在必須要寫一部清史演義,讓老百姓了解清朝,了解帝制。

清朝退位之后,當時還有人認為還是帝制好,還是把皇帝請回來吧。沒有皇帝我們過不好啊。有的甚至說,清朝還是有功績的嘛,君主制度還是有優(yōu)越性的嘛。

蔡東藩特別反感這種言論,他說如果清朝真的得人心,為什么鄂軍一起,清社即墟?

這種鼓吹君主制的,都是奴性。

蔡東藩在書中寫道:“竊謂為國民,當革奴隸性;為新國文,亦不可不革奴隸性。”



所以,他決定寫一本《清史通俗演義》,寫好后,拿給他合作的會文堂,讓安排出版,他的老板、經(jīng)理都覺得他不可理喻。賺錢的文章多的是,為什么要寫這種得罪人的事情呢?

沒辦法,蔡東藩只好帶著書稿去找大東書局,大東書局也不要。這時候,他想了一個辦法,放出風來,表示大東書已經(jīng)決定出版自己的清史通俗演義。

有的東西,送人沒人要,有人要就搶著要。這時候,上海會文堂找上門,要求買下這個書稿,最終,這個書稿以二百元的價格賣給了會文堂。

寫這個書特別不容易,因為我們說了,當是沒有清史稿,所有的資料都要自己收集,好在蔡東藩博覽群書,里面有正史,也有野史,也有傳說。在大事上,他采用正史,在細節(jié)上,尤其是一些私人秘聞,他就采用一些野史,增加一些趣味性。比如清朝皇室的秘聞,他就用了一些我們現(xiàn)在很少見到的野史。

這本書出版以后,他一發(fā)不可收拾,此后的十年,他投身到歷史通俗寫作中,完成了中國歷史寫作的奇跡《歷朝通俗演義》,這套書從秦漢到民國,展現(xiàn)了中國兩千年的歷史。



這其中,他還經(jīng)常被威脅,尤其是寫《民國通俗演義》,因為蔡東藩就是民國人,等于寫的不是歷史,而是時事。蔡東藩參考的資料主要是報上的新聞,所以經(jīng)常觸動某些人的利潤。

有一回,有個軍官來見蔡東藩,蔡東藩不在,他就留下了一個紙包。蔡東藩回來后打開一看,里面是兩顆子彈。

但蔡東藩并沒有被嚇倒。

只是他寫這個書并沒有賺到什么錢,當時報社一個月給他六十塊。他還要自己負責紙張,為了省紙張,他只好把字寫得很小。當時窮得連水煙也抽不起,電燈也點不起。

寫作也累垮了他的身體,又碰上抗戰(zhàn),他還想著實業(yè)救國,辦了一個毛巾廠,結果被日軍占領。此后,他不得不躲到山區(qū),最后他對家人說:“我已燈盡油干,非藥石所能治愈了”

1945年,蔡東藩誦念著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溘然長逝,終年69歲。

蔡東藩為后人留下的這套書,卻成為國人了解本國歷史最便捷的讀本。



著名歷史學家楊天石說道:”蔡東藩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對歷史真實的嚴格追求。他寫歷史演義,“語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節(jié)均有歷史記載作為根據(jù);對于文獻中的歧說和模糊不清之處,他常常博覽群書,多方鉤稽,力求找出客觀真相;一時難以作出結論的,就諸說并存;對他認定的史籍中的錯誤說法,就直接加以批駁。可以說,他是在用研究歷史的精神和方法在寫“演義”。“

史學家顧頡剛評價這本書:“讀《二十四史》不如讀蔡東藩!一般歷史通俗演義,在過去也曾出版過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東藩先生這一部相提并論的。蔡先生對史料的運用與取舍,采取了相當認真的態(tài)度。我認為,這部書的重新出版,不但可以作為一般人的讀物,并且也可以作為愛好歷史的人們的參考,因為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歷史專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記,倒不如這部演義,隨意翻覽一下,說不定會有提綱挈領的功效。”

這本書雖然是演義,但是以正史為本,可以說比三國演義更偏重歷史一些。


讀者評論:蔡東藩正八經(jīng)的科舉出身,這個底蘊就更沒法比了。它名為演義,實為正史。除了一些敘述上采用虛構人物對話,其余全都有據(jù)可依。即使是虛構或者來自野史的內(nèi)容,作者自己的批注里也明確標明了出處。 綜上,沒時間和精力讀二十四史的非專業(yè)人士歷史愛好者,讀它足夠了。

另一位網(wǎng)友說:“買這本書主要是沖著推薦里邊寫著主席的枕邊書去的,而且還說通俗來著。我想應該是又好又易懂的,書籍都到了很多的樣子,翻開一看確實有些傻眼,從秦漢直至民國,都是一個人寫的,老蔡夠能白虎的。雖說文章是民國時候的白話文,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還是有點兒“文”,正好慢慢讀,細細咀嚼。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對歷史真實的嚴格追求。他寫歷史演義,“語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節(jié)均有歷史記載作為根據(jù)。自然,作為“演義”,他也有虛構,特別是人物對話。但是,他很謹慎,力求符合特定歷史環(huán)境和特定歷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編造。”

這是怎么回事呢?

毛主席到北京后,就把這套書又帶到了北京,放在床前的書架上,成為了毛主席的枕邊書,時時翻看。

毛主席還特地把這本書推薦給自己的兒子。他曾經(jīng)給兒子寫了一封信,里面寫道:關于寄書,前年我托西安林伯渠老同志寄了一大堆給你們少年集團,聽說沒有收到,真是可惜。現(xiàn)再酌檢一點寄上,大批的待后。”

寄了什么書呢?

在信后,就有書單:“精忠岳傳2,官場現(xiàn)形4,子不語正續(xù)3,三國志4,高中外國史3,高中本國史2,中國經(jīng)濟地理1,大眾哲學1,中國歷史教程1,蘭花夢奇?zhèn)?,峨嵋劍俠傳4,小五義6,續(xù)小五義6,聊齋志異4,水滸4,薛剛反唐1,儒林外史2,何典1,清史演義2,洪秀全2,俠義江湖6。”

大家如果不知道讀什么書,可以照這個書單看一下。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憤青,宣稱日本最好當中國后花園,惹袁世凱大怒

圖文簡介

1937年1月31日,毛主席給在西安工作的李克農(nóng)發(fā)了一封電報,特別要求李克農(nóng)買兩部書到延安來。“請購整個中國歷史演義兩部(包括各朝史的演義)。”毛主席為什么對這套書情有獨鐘,特地吩咐采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