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達醫曉護 的第 1989 篇文章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四月初的春光雖已大好,處處凸顯生機勃勃之勢,但同時,淫雨霏霏的天氣和悼念逝人的習俗,也給人們心頭帶來了些許蕭瑟和陰郁。“死亡”終究是個最沉重的終極話題,且無可避免。從古至今,從帝王將相到平民百姓,談及它,人們是恐懼的、忌諱的、是“欲斷魂”的,但依然不斷思考、不斷討論。如今的我們已經明白,世上所有生命體沒有能長生不老的,“有生便有死”是一個不可違背的客觀規律。那么,當死亡即將來臨到自己或者至親摯友,如何正確和理性面對最后一段生命過程,便成為了重要的課題。 上世紀60年代,英國誕生了第一家“臨終關懷”機構,旨在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最后旅途(一般為將要逝世前的幾周甚至幾個月)得到需要的滿足和舒適的照顧。之后逐漸引起更多國家對于臨終關懷的服務實踐和理論研究。80年代“臨終關懷”引入了中國。這門學科不僅關乎醫學,也關乎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哲學、宗教等,它不僅是科學技術,更充滿了人文關懷。發展至今,就上海而言,不僅多家醫院有了專門的病房,還有了專門的機構,且越來越多。臨終關懷團隊一般由醫生、護士、家屬、社工志愿者以及營養學、心理學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員共同參與。而服務對象,以終末期腫瘤患者占了大部分。 曾聽聞我們院同事說過他的一位患者老太太,罹患腫瘤很多年,醫院常客,老伴一直精心陪護照顧、寸步不離,離世前提出想在家中去世。老伴抹把淚,笑著答應。從醫院打車到家樓門前。家在五樓,他背著她慢慢走,到他掏出鑰匙準備開門時,發現她已經沒有了呼吸,臉上帶著笑。 我也親眼見過在患者本人及家屬的要求下,去除了呼吸機和各種管子,她姐姐含淚微笑地輕輕撫摸著她的手,一直到冰冷。在這兒,歌頌愛情或親情的偉大似乎顯得狹隘,能更多感受的是交雜著依戀、不舍、悲憫、尊重甚至成全,這種情感更讓人動容。 在臨終階段,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多的是對死亡的恐懼以及獨自面對的孤寂。有學術報道認為“人在臨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體上的痛苦”。因此,維護尊嚴、減輕身心痛苦、共同面對死亡,是臨終關懷人員亟需給予患者的。 常人也許無法抵達“莊子妻死,箕踞鼓盆而歌”的境界,但平靜和勇敢面對是可以努力做到的。死,賦予生以意義!新學期開學,我們病區的護士長要給大學同學上《臨終關懷》這門課,她覺與不及弱冠的孩子們討論這個話題似乎過于沉重,便托我寫首詩作引,那我便以這首詩作為本文的結束吧。 你說的話 ——關于“臨終關懷” 你說 最近常想起一些事兒 就如放電影般清晰 這破舊不堪的身體 似乎并不影響再次咀嚼一些 很老很老的開心,和 很老很老的哀傷 你說 從疼痛到無助到恐懼 而今只剩下平靜了 平靜地接受,平靜地等待 接受和等待一個屬于你的站點 或許又是一個新的起點 你說 想多看看至親的笑容 看看美麗盛開的花兒 以及隨之而來的淡香,和 高低輕緩的旋律 你說 喜歡我一襲白衣 喜歡我輕輕來又輕輕走 喜歡我溫柔的聲音、甜美的臉龐 和輕輕打針的樣子 你說 長長的一生太短暫了 每一次別離都是為了團聚 每一份遺憾都是為了圓滿 所以 你說 你要飽含期待和憧憬 就在下一個開始之前 作者:筱欣奕奕,本名許麗莉,曙光醫院肝病研究所實驗技師,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