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人:小特工 老探員
主題:肌張力



這幾天被親歷者和醫學專家廣泛質疑的一種“封針”療法,缺乏循證醫學證據,卻號稱往孩子穴位里打藥就能治愈腦癱。


“封針”一次10分鐘,患兒需要被扎入幾十至近百針,該療法讓孩子在病房內撕心裂肺地哭喊,遭受無端痛苦。


肌張力異常與腦癱輕易不能劃等號,肌張力異常的治療不該被耽誤,也不該被過度診療。為了讓更多孩子免于遭受不靠譜的“神奇法術”的傷害,阿爾法今天就科普“肌張力叫板孩子身體發育,家長何去何從”吧。


肌張力不難理解,指的是“肌肉的張力”,具體是指肌肉組織在松弛狀態下的緊張度。正常肌張力有賴于完整的外周神經和中樞神經系統調節機制以及肌肉本身的特性,如收縮能力、彈性、延展性等。




肌張力是維持身體各種姿勢和正常活動的基礎,根據身體所處的不同狀態,肌張力可表現為以下3種形式:




1.靜止性肌張力是指肌肉處于不活動狀態下具有的緊張度。
2.姿勢性肌張力是指人體維持一定姿勢時,肌肉所具有的緊張度。
3.運動性肌張力是指肌肉在運動過程中具有的緊張度。


我們可以把定義中的“肌肉組織”看作彈簧,把“緊張度”看作彈簧原有的松緊度。可以從“彈簧”被拉開的難易程度,判斷孩子的肌張力高或低。



肌張力高的孩子,像一個很難被拉開的彈簧,特別有勁:肌肉特別緊,身體僵直,手掰不開,腿交叉呈剪刀步,腳尖著地,呈尖足狀態。如換尿布時腿不能分開,甚至稍微用力拉伸,孩子會疼痛大哭。如果全身肌張力顯著增高,可導致全身僵硬,肢體運動減少,這并不是力氣大的表現,而是肌張力高。


肌張力低的孩子,身體沒力氣,松軟如面條:孩子的肌肉過度放松,像一個沒有彈力的彈簧,很難完成抬頭、翻身、趴、爬這些動作,抓手指也沒力氣。當孩子坐立時,頭呈前垂,肩落及肢體懸吊狀。



大腦神經,生理反應,情緒緊張……它們都可以給肌張力變異常的勇氣。不著急,按部就班看一看。

肌張力表面看是肌肉問題,本質是神經系統的問題。神經系統出現損傷,導致傳遞給肌肉的信號發生錯誤,以致于肌肉的狀態處理不正確,出現身體緊繃僵硬或過于松軟的狀態。肌張力高或肌張力低,提示大腦內的神經系統有不同程度的損傷。

肌張力高的狀態:痙攣性強直提示中樞性癱瘓;鉛管樣或齒輪樣強直,提示錐體外系病損。

肌張力低的狀態:提示可能有缺氧缺血性腦病、大腦發育不全、先天愚型、肌營養不良、重癥肌無力、小腦疾患、周圍神經炎、脊髓灰質炎、周圍性癱瘓、周期性癱瘓等疾病。

有時候父母發現孩子頸部軟、腿僵直,就嚇壞了,以為是腦癱。阿爾法要提醒一下,雖然腦癱的孩子肌張力明顯高,但并不是所有肌張力高的孩子都存在腦癱。





這時候需要的就是帶孩子上醫院。醫生會仔細觸診,觸摸肌肉的硬度,通過被動運動檢查如牽拉反應、垂直懸吊、水平懸吊,觀察肌肉對牽張刺激的反應,發現是否存在肌張力高或低,是否有陣攣,并與攣縮進行比較和鑒別,最終根據肌張力分級標準確診。




另外,出生7個月之內的孩子,全身屈肌張力高是正常的。

對于嬰幼兒,遇到下列5種情況,父母不必擔心,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




1.孩子頭部突然后仰時,四肢張開、脖子伸長,然后迅速收回手臂抱在胸前,這是擁抱反射,2個月后會消失。


2.孩子頭部轉向一側時,同側手臂伸直,另一側手臂彎曲,這是強直性頸部反射,最晚7個月時會消失。


3.當觸摸孩子的手掌時,孩子會迅速握住大人的手指,甚至可以抓著大人的手指把自己整個身體吊起來,這是抓握反射,6個月左右即可消失。


4.扶住孩子的頭部,從腋下托起,腳掌落在平面上,孩子會將一只腳抬起放在另一只前面,做出踏步的動作,這是踏步反射,2個月時會消失。


5.小孩子情緒緊張或者不喜歡別人碰自己時,也會出現疑似肌張力高的狀態。如爸爸從媽媽手中接過孩子,孩子不想讓爸爸抱,就會“打挺”反抗,接受爸爸抱后,就放松下來了。


因此,孩子的肌張力如何并不容易判斷。阿爾法不建議個人在家檢測,如果懷疑孩子肌張力異常,及時去兒科找醫生。


如果診斷為是疾病引起的肌張力異常,別怪阿爾法啰嗦,那就真的要及早治療,不要耽誤。


對于確診為肌張力異常的孩子,需要啟動正規的物理治療,進行專業康復訓練和家中日常鍛煉。在家的時候,可以幫助孩子練習蹬三輪的動作,聽輕柔的音樂放松,增加孩子的力量,克服肌張力異常帶來的行動障礙,通過持久訓練逐步恢復健康。


至于江湖上廣為流傳的孩子沒力氣要吃鹽的謠言,是個大忽悠,1 歲以內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吃鹽以及其他各種調味品。提早攝入它們,加重孩子腎臟負擔,同時增加心臟負擔,由此使心臟和腎臟功能雙受損。


電療、水育、針灸、打“腦活素”、吃“偏方”、劇烈做操甩動孩子四肢等江湖騙術,是時候止住招搖撞騙的腳步了。

謠言騙術們↓


父母多看科普,孩子健康成長。



用實力讓情懷落地。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我在平庸面前低了頭,請向我開炮。



阿爾法參考情報:


1.黃曉林,燕鐵斌.康復醫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2.董為偉.神經癥狀鑒別診斷.第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三甲醫院嬰兒封針之痛:作為家長被告知孩子肌張力異常該怎么辦?

圖文簡介

別耽誤,但也別被過度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