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倚晴
審核專家: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 黃乘明
提到“雪豹”,你想到的是啥?
是他?
文章主演的抗戰題材電視劇《雪豹》
還是他(們)?
中國武警雪豹突擊隊,國家級反恐特種部隊。
其實,今天我要講的是它。呆萌可愛的“雪山之主”。
“名”不符實
每個生物在不同語言中,都有各自的名字,比如雪豹是中國人叫法,英語國家叫它snow leopard,日語則叫做ユキヒョウ。為了避免學術上的麻煩,每個物種都還有一個拉丁語的名字。可是對于雪豹來說,它的命名就十分有趣了。
雪豹最初的拉丁語名字是Panthera uncia,前半段Panthera意為豹屬,所有貓科動物分為14個屬38種,其中豹屬有5個種,分別是獅子、虎、美洲豹、豹和雪豹。
這背后就涉及到一個曲折的故事。在西方博物學家第一次看到見到雪豹時,覺得這種大貓實在是太像居住在歐美高山上的猞猁了,于是就想給它起名叫“像猞猁一樣的貓”。
(上圖為雪豹,下圖為加拿大猞猁,在雪地里遠遠看去還挺像的對不對?)
我是誰,我在哪兒,我從哪兒來?
貓科動物是哺乳動物中樣貌和行為都極為相近的一個科。你懷里的噬魂獸可能和非洲草原上的獅子或者南美雨林中的美洲豹做出一模一樣的動作。比如這樣:
根據習性和解剖學基礎,貓科動物可以大致分成一下獵豹亞科、貓亞科和豹亞科:
獵豹亞科只有獵豹一個種。
貓亞科,就是會發出“咕嚕咕嚕”,像打呼嚕聲音的貓貓。它們通常體型不大,力氣不強。通過氣味標記領地。包括家貓、猞猁等。
豹亞科,就是那種“嗷嗚嗷嗚”叫,聲音幾公里外都能聽見的貓貓。通常是比較兇猛的大貓貓,通過吼叫和氣味標志領地。豹亞科的動物比較少,下面只有3個屬:
云豹屬,在樹上堪比猴子的原始貓貓。
豹屬,包括獅子,美洲豹、豹子、老虎,雪豹是最典型的大型兇貓貓。
和紋豹屬。
關于雪豹最近的親戚是老虎還是豹子,生物學家們已經從1895年打架打上百年,甚至在DNA技術發展起來之后都沒打出個所以然來。不過目前主流的觀點一般是雪豹和老虎親緣關系最近,少數人認為和獅子親緣關系最近。也正因如此,人們對于雪豹到底屬于豹屬還是雪豹屬各執一詞,當時多數人認為雪豹應該屬于豹屬,故雪豹的拉丁名為Panthera uncia。
雪豹這個物種,從起名到起源,顯得非常凌亂,讓人頭疼。它叫著猞猁的拉丁名,長著豹的斑紋,最親的親戚居然是老虎和獅子。
不過至少大家都認同一點——雪豹是一個非常獨立的物種,即使跟獅子或者老虎親緣關系近,也只是相對較近,雪豹不能和任何其余貓科動物交配產下后代,這說明他們再近也是不熟的親戚。
雪豹為什么如此獨立于其他貓貓呢?
我是誰,我在哪兒,我從哪兒來?
距今兩千萬年前,貓科共同的老祖宗——某種不知名的小貓貓誕生了。這些小貓貓在隨著地球板塊運動和環境改變的過程中逐漸分布到各個大陸的每個角落,其中一些小貓貓體積變大,成為了最初的大貓貓。
根據化石腦補的古代大貓
而就在祖宗小貓貓向祖宗大貓貓進化的過程中,生活在中亞地區的一批貓貓受到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開始逐漸適應高山生活。距今約一萬兩千年前,地球的最后一個冰河期消退,使多種哺乳動物就此消失,而居住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阿爾泰山脈上的雪豹,已經適應了高山生活,并得以存活。
也就是說,我們認為雪豹是在從小貓貓進化到大貓貓的過程中,一不小心被喜馬拉雅山頂起來了,結果變成了現在的樣子!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這就是為什么雪豹的頭骨牙齒和骨骼都很像豹屬動物,但實際聲帶、鼻頭、腳趾等細節部分更像家貓——我們基本上可以將它認為是小型貓和大型貓之間的一個過渡。
完美的“雪山之主”
有人說,貓科動物是動物世界最強悍的獵手。它們尖銳的爪、靈敏的視力嗅覺、柔軟的脊椎、發達的肌肉都是為更好、更快進行捕食而生的。如果說貓科動物是為了捕食進化得最為極端的生物,那么雪豹可謂是其中最為經典的例子,具備完美適應雪山環境的所有條件。
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世界的屋脊
雪豹生活的環境幾乎是世界上最極端的環境之一。世界最高山脈的雪線以上,山崖陡峭,空氣稀薄,紫外線照射強烈,晝夜溫差巨大,并且極為干旱。人類即使借助現代化工也會稍有不慎便命喪黃泉,而雪豹卻能這種嚴酷的環境下居住、捕食和繁育后代。為了適應雪山生活,他們進化出了看上去奇怪,但卻有妙用的身體。
成年雪豹從腦袋到屁股大概有110-130厘米長,在大貓貓中比獵豹還要小一號。為了適應山地生活,雪豹需要將重心降低以在陡峭的山路上保持平衡,因此它的肩高只有60厘米左右,僅僅相當于一只成年二哈的高度。雖然雪豹的軀干小腿也短,但是他們的大尾巴卻有80-110厘米長,也就是說尾巴長度幾乎和軀干一樣了,就像這個樣子。
又長又粗的大尾巴
長長的大尾巴使雪豹在山崖上“飛檐走壁”時如履平地,便于捕獵在懸崖上移動的野山羊。利用這條大尾巴,雪豹可以一躍跳過相當于它身體長度十倍的小山谷。
如果覺得無法想象,請腦補一下一只布偶貓一躍跳出兩輛奧迪那么長的距離——就像飛起來一樣。
雪豹可以利用大大的尾巴精確地控制身體,從而在跳躍時更占優勢
然而這樣的進化也是有代價的。雪豹的大尾巴和矮身軀極大強化了它們的跳躍和攀爬能力,但讓它們在平地移動的時候卻相當費力。因此,雪豹不擅長快速奔跑,也不能在大雪中捕獵。為了彌補這些“天生”的缺陷,雪豹進化出了一套神奇的“捕獵前儀式”,一些看上去有些沙雕的行為。
雪豹毛皮底色是灰白色,全身布滿了華麗的黑色斑紋,身體各處的斑紋有一些區別:腦袋上的斑紋是小小的密密的實心黑點,從脖頸處開始逐漸變成形狀不規則的黑色環狀紋,環狀中間的毛色比環外深一些。這些環狀紋越往尾巴延伸就越大,身體后部的環紋又寬又大,是最明顯的花紋。這些花紋讓他們可以與覆雪的巖石融為一體,便于打獵和躲避干擾。
再拿出這張圖一次,可以清楚地看到臉上的點點和背上的環環是不同的花紋
因為這種環狀花紋和灰白的顏色,雪豹也有一個昵稱叫做“艾葉豹”。這里的艾葉不是新鮮艾葉,是中藥陳艾。
這就是陳艾,遠遠看上去是不是和雪豹的顏色還挺像的?
為了在薄薄的雪地上行走,雪豹的爪子又大又厚,每個腳趾之間都長滿又粗又長的毛,像雪地靴一樣保護它不被凍傷。但是由于常年在雪地上行走,雪豹的肉墊比其他大貓貓都要柔軟,走在礫石上會有些痛苦。
像臉一樣大的爪爪
雪豹屬于貓科中的豹亞科,也就是會“嗷嗚嗷嗚”吼叫的大貓貓。但實際上,雪豹并不會吼叫,甚至幾乎發不出聲音。他們的一部分舌頭骨化了,好比我們人類的聲帶沒有了彈性。
所以雪豹只能發出嘶啞的小聲吼叫,并不能霸氣側漏地站在雪山上咆哮。這種嘶啞的叫聲非常有特點,熟練的牧民們可以通過叫聲判斷周圍是不是有雪豹準備伏擊羊群。
為了適應高山的低氧環境,雪豹的肺比其他貓科動物都要大,并且血紅細胞更多更小(體積越小,物質交換效率就越高,可以快速傳運氧氣和二氧化碳)。同時,雪豹對氧氣含量的變化非常敏感,具有強大的呼吸調節能力。強悍的肺和血紅細胞讓它能在人類小心翼翼行走的雪山上進行劇烈的捕獵。
其實,我太難了!(捂臉表情)
憑借長尾巴和厚爪爪,雪豹在雪山的生活如魚得水。然而即使擁有完美身體,雪豹的生活也得一直小心翼翼,過著幽靈般的隱居生活。而近年來,它們處境愈發艱難了。
雪豹只吃肉肉,高原上動物稀少,所以基本上是動物它們都會吃,包括鼠類和鳥類。但雪豹最主要的食物還是生活巖羊和盤羊等咩咩。
提到高原羊,很多朋友都會覺得它們日常是這樣的:
飛檐走壁!
其實,高原上的羊大多數時候也是在開闊平地一群一群生存的,和綿羊沒有很大的區別,只不過覓食的時候會走到更陡峭的地方罷了。群居動物的警覺性很高,外圍的成年羊對天敵十分敏感,而雪豹本身又不善奔跑,因此在捕食過程中一旦被過早發現就會功虧一簣。
雖然雪豹的花紋毛皮提供了一定的隱蔽效果,并且選擇了避開白天,在夜間行動清晨黃昏進行捕食,但這是遠遠不夠的。為了進一步提高捕獵成功率,科學家們猜測它們捕獵前會在雪地上打滾,渾身滾滿雪渣,以去掉身上的氣味并加強隱僻效果。
你找得到我嗎?
如果好不容易抓到了食物,雪豹就會把它就近放到安全的地方,守著它盡可能一口氣吃完。在野外,雪豹吃飽一頓之后可以1周左右不吃東西,也就是說它們只要每周能成功捕獵1次就能活下來。生活這樣艱難,也難怪個頭比平原上的大貓貓們小很多了。
在吃東西的時候,雪豹的爪爪會像貓一樣抓著肉肉吃,這和豹亞科的老虎獅子都不一樣:
你家貓和雪豹吃東西都是上手抓的
一般的大貓貓都是低頭撕咬,頂多用爪子摁住
所以說,雪豹是從小貓貓向大貓貓的過渡,還是有很多理由支撐的嘛!
除了吃東西以外,雪豹日常還要喝水。雪山上雪雖然多,但是液態水卻比較少,因此屬于極端干旱環境。因此雪豹需要沿山間溪谷行走,尋找積水飲用。科學家們在追蹤雪豹的過程中也發現它們似乎可以收集積雪將其融化再飲用不愧高山生物的頂點,真是聰慧。
研究雪豹的拉撒,也就是屎和尿,還真的是至今為止最貼近野生雪豹的最詳細研究方法——因為便便不會跑,而且可以帶回實驗室啊!然而雖然便便不會跑,但要找到也不那么容易。
眾所周知,獅子等大貓貓會用自己的尿液標記領地,堂而皇之地宣布:老子就在這兒,有本事來干一架。
但是雪豹就不一樣了,他們盡可能避免讓任何生物發現他們的痕跡。雪豹是少有的拉完便便會刨地進行掩埋的大貓貓。因此在科學家們追蹤雪豹的時候,通常要滿山找它的刨痕。而這些重要的刨痕通常長這樣:
你告訴我,這要讓我怎么找。我眼中這就是個坑啊!很普通的坑啊!
如此難找的痕跡,讓實地觀測野生雪豹變得格外艱難——甚至上山一趟連便便都有可能看不到。因此你以為科學家們研究雪豹是這樣的:
寶寶不怕,媽媽抱抱
但實際上,他們是這樣的:
這跟其他的鏟屎官有什么區別啊!
想象一下,人跡罕至的高山上,帥氣的雪豹拉完便便仔細掩埋好,然后光速逃走了。過了一會兒一群全副武裝的人類循跡而來,發現了這坨便便后集體手舞足蹈,一群人圍著記錄、拍照、取樣、分析。
千思萬緒說不出來,向科學家們致敬吧!
和絕大多數貓貓一樣,雪豹是獨居動物,除了發情期和育幼期以外都是獨行俠。再加上白天只在裸巖邊趴窩不怎么動,讓它像幽靈一樣神秘。
在古代中國,我們的前輩一直以為雪豹是神話中的神獸——貔貅,另一種顏色灰白、狀如獅子、天性兇猛、能夠騰空而飛的神獸。
但實際上,每只雪豹都有相對非常單一的行走路線——通產沿著山脊或者沿著溪谷走,而且不怎么改變路線。獵人通常會利用這一點,在有爪印的地方蹲守雪豹進行抓捕。
雪豹的壽命一般可以超過15歲,較少超過20歲,和其他貓貓保持一致。它們每年只生育一胎,通常每胎也就2只寶寶。如此少的寶寶使它們必須提高寶寶的生存率,以維持種族延續。
因此,雪豹在發情期會進行高頻率交配,以保證成功受精。同時,孕期也相對較短——只有100天,比獅子一類的大貓要短2周多。
不同于捕食和日常生活會留下痕跡,生育期的雪豹脾氣更大而且行動更隱蔽,野外研究的難度更高。先前科學家們對雪豹生育方面的研究通常都在動物園進行。
直到紅外攝像機開始普及,并能夠在雪山高寒環境中工作,對于野外雪豹的生育研究才有了些許進展。不過情況也不容樂觀,畢竟雪豹數目實在太少了。雖然它們的行走路線單一,但如果安裝攝像機的過程留下氣味或者痕跡讓它起了疑心,就有可能再也找不到它了。
不過,無數次的嘗試還是獲得了回報。目前科學家們已經在雪線以上成功拍攝到了雪豹交配和帶孩子的畫面:雖然環境日益惡劣,但雪山上的幽靈們還在努力生活,它們還會繼續存在下去,真是太好了。
老生常談: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種詞:某某動物是國一,某某動物是國二。“國一”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簡稱。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里程碑是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頒布,該法律第一次列出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名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共90多種,雪豹列在其中,為一級。一級是我國保護野生動物中最高級,只要買賣、傷害、獵捕一只雪豹,即可被認定為情節特別嚴重,需依據《刑法》處理。
也就是說,在中國只要你對一只,哪怕只是一只雪豹崽崽動手,就是犯罪了。
而在國際上,雪豹早在1975年就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與其有關的所有國際貿易均被公約締約國禁止。然而,并不是雪豹生活的所有國家都是締約國,因此在某些中亞國家還合法合規地進行著雪豹的獵殺和交易。
300年前當人們第一次給雪豹取名為Felis Uncia的時候,幾乎整個歐亞大陸的高山上都有雪豹的痕跡。然而就在雪山幽靈被發現的短短200年間,它們的棲息地迅速縮小,現在僅有中亞地區以及與我國西北、西南山脈相接的12個國家中有雪豹分布。根據紅外攝像觀察統計,世界上的雪豹大概有4000-7000只,其中有超過一半都在我國境內。再加上一些國家并沒有頒布嚴格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我國很可能是野生雪豹最后的歸宿了。
當然,除了野生雪豹,動物園中也有數千只雪豹。但由于雪豹與其他貓科動物生活條件差別很大,人工繁育極為困難。目前能成功人工繁育雪豹的動物園并不常見,并且人工繁育的雪豹崽崽死亡率可以達到驚人的39%——也就是說5只雪豹崽崽中有2只活不到成年就會死去。
另外,動物園中生活的雪豹在行為上已經與野外中產生了極大的差別——比如大家常常拿來玩梗的“叼尾巴”,被科學家們猜測為可能是長期在動物園中安逸生活,不需要飛檐走壁進行覓食的結果,因為野外的紅外攝像機從未拍攝到野生雪豹“叼尾巴”的行為。
其實也可以理解,畢竟如果隨便跑跑玩玩就有肉吃,誰還會每天辛苦地在危險的懸崖上拼命呢?那么為了保持平衡的大尾巴當然有點多余了,不如叼在嘴里省事。
棲息地的破壞是雪豹數量銳減的重要原因。雪豹天性敏感怕人,而且幾乎只在雪線以上,有巖石的地方生存。目前全球變暖導致雪線上升迫使雪豹往更高的山峰上遷移,同時風化礫巖增多讓他們難以捕食。而在更高的山峰上,其他物種又不夠給他們提供足量的食物。也就是說,如果環境進一步惡化,即使我們不再獵殺雪豹它也有可能自己滅絕。
但讓人欣慰的是,根據生態學家們的模型計算,雪豹的未來還是相當光明的——他們在亞洲地區分布得相對比較廣泛,只要有一處棲息地得以幸運地保留,他們就會快樂地繼續生活下去。
幾句話總結
雪豹是一種生活在中亞群山中的小號大貓,它們毛色灰白,有黑色的斑紋,尾巴又長又粗。
它們擅長跳躍,但膽子小不喜歡人,想盡辦法掩蓋自己的痕跡。
平時晝伏夜出,捕獵羊、鳥類和嚙齒類等動物,有時會自己融雪來喝。
它們平時獨居,只有交配生育和帶寶寶時才與同類一起生活。
雪豹至今仍是神秘的幽靈,有些雪豹研究者一生都未必親眼得見一次野生雪豹。因此我們對于它們的了解非常局限,大多數基于動物園研究。
偷獵和氣候變化是雪豹數量不斷減少的重要理由,任何關于雪豹的交易都是犯罪,請不要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