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模式和實施過程初探

                          姜聯合

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頒布以來,特別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頒布實施后,我國科普事業取得了明顯進展。

財政部等部門制定頒布了《關于科普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科技部等七部門制定了《關于加強國家科普能力的若干意見》、《關于科研機構和大學向社會開放開展科普工作的若干意見》,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增加了對科普作品的獎勵。科普協調機制初步形成,科學素質工程協調機制逐步建立起來。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計劃項目的科普能力建設尚待提高。

1我國開展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的意義

1.1提高公眾科學素質是增進國家科技發展后勁、促進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必然要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5年發表的《世界科技報告》指出:“發展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根本上說是知識的差距,人才和勞動者素質的差距。”

提高公眾科學素養關系到科技發展后勁和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1]。我國許多專家學者指出,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低下已成為制約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嚴重的瓶頸之一。據了解,1989年美國和加拿大公眾基本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分別為7%和4%,到2000年美國增至17%,而2003年我國公眾基本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僅為2%,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大。

科學素質科普,主要內容是提高全體公民的現代科學素質,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對社會的影響以及提高公民參與科學決策的意識和能力。我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的專項內容,包括了重點人群(青少年、農民、城鎮勞動人口、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工程(科技教育與培訓、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大眾傳媒科普能力建設和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等);還有增加科普投入,建立科普事業的良性運行機制,鼓勵經營性科普文化產業發展等[2]。其中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建設將是未來提升我國科普化能力建設中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內容。

20世紀80年代以后,為加強科學技術的傳播和宣傳,滿足公眾對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和科技政策的迫切了解,增大公眾對科技進步的支持力度,各個國家在促進公眾科學素質教育中紛紛設立各種獎項增強本國科技發展后勁和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

可見,各個國家都充分認識到提高公眾的科學素質是促進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特別是近幾年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實現科學技術科普化更成為公眾科學素質提高,科普與科學技術同步發展的重要內容[3]

1.2 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將科學研究成果惠及全人類,科學普及是科學研究實現最終目標的必然過程和客觀要求

發現與發明是科學前進的標志,傳播與普及是科學影響社會的必由之路,沒有被傳播與普及的科學技術對人類活動是沒有意義的。探索與普及,是人類科學活動永恒的主題。科學工作者的責任,應該是豐富人類的知識,增加人類的能力,幫助人類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與公眾分享對科學的感悟,熱忱地傳播科學,為公眾提出有益的建議。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將科學研究成果惠及全人類,科學普及是科學研究實現最終目標的必然過程和客觀要求。

科技資源科普化既是公眾理解科學、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的需要,也是科技事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一方面科技發展需要得到公眾的支持,而要得到公眾的理解和支持,就需要讓公眾了解自己所從事的研究的意義。科技資源科普化的過程,也是科技事業發展與公眾的互動過程。

1.3 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為科技資源的普及提供了重要的學術平臺和學術支持

國家科技計劃是國家解決社會和經濟發展中涉及的重大科技問題、實現科技資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

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是我國科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落實科技發展規劃、引導科技活動走向、配置科技資源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新的歷史時期,實施科技計劃項目成為我國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推手。通過科技計劃項目的有效實施,增加了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

國家科技項目的傳播有助于增進普通大眾對國家科技項目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為科技資源的普及提供了重要的學術平臺和學術支持,這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是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保障。

通過國家科技項目的科普化把科學精神和科學成果更廣泛地到傳播到大眾,

面向全社會開展科普教育工作,不僅可以對提高國民的科學素質,對社會的文明和進步有很好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對宣傳科技工作者的貢獻、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會地位、加強社會輿論對重大科技項目的監督等方面也有積極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義。

1.4 科研人員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科普化的內容來自科學技術領域,科研人員直接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整個科學研究的過程,對于科普的轉化更加準確直接,可以不斷地為科普提供新的視野和新內容。科技研究所產生的知識和涉及的資源作為科普的原材料,需要通過加工,才能作為科普的產品資源。科技資源雖然與科普資源有很大的交叉,但許多科技資源一般需要有本專業背景和素養的人才能使用,一般公眾是難以理解的。因此,科技資源需要進行一定的加工才能作為科普資源,這種加工以及使之易于被公眾理解的過程就是科技資源科普化的過程,科研人員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科普化是科技資源的科普化的必然要求,在持續提高我國公民科學素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5 全民科學素質提高是我國經濟總體發展適應世界環境的要求

從圖1可以看出,2007年全國財政科技撥款總額,達到了2113.5億元。2007年,我國研究與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3710.2億元,根據2008年OECD發布的《主要科技指標》(2008/2)上的數據顯示,我國2007年的R&D經費總額排在美國、日本、德國、法國之后而居世界第五位。隨著R&D經費總量的大幅增加,我國R&D經費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近年來也實現了連續增長,2007年這一比例為1.49%,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按R&D活動人員(全時當量)計算的人均經費支出為21.4萬元,比上年增加1.4萬元。政府的R&D資金主要用來支持研究與開發機構和高等學校的R&D活動[4]。

同時,我國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得了重大的成果:1)專利數量的提高,2007年專利申請量達到69.4萬件。22007年全國共發表科技論文46.2萬篇,比上年增長了14.1%,按 2007 SCIEIISTP 統計,我國作者發表在國際主要科技期刊和重要會議上的論文共20.8 萬篇,國際論文數量的排序與2006 年相同,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2 位。32007年全國共完成重大科技成果34170 [5]

可見,我國科技項目投入及成果已走在世界前列,同我國經濟總體發展同步增長,但科學教育普及顯然沒有發達國家完善的機制建設。與世界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總體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從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入手,建立系統完善的科普化機制已提到日式議程上來。

 

 

 

 


圖1  我國財政歷年科技經費[5]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 2009)

 

2 科研人員對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普需求的調查

為了了解社會各界對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普的需求的相關情況,對部分科研人員進行了調查。共收回有效調查問卷共363份。

2.1 認定重大科技項目的金額的調查——50%人員認為應在500萬以上

被調查者職稱從副研究員、副教授到院士不等,調查樣本中其中有2位院士(0.55%),118為研究員或教授(32.51%),87為副研究員或副教授(42.98%),156位為其他職稱。

表3  被調查人職稱分布

類別

院士

研究員/教授

副研究員/副教授

其它

總計

數量

2

118

87

156

363

百分比

0.55

32.51

23.97

42.98

100

被調查者中,在關于重大科技項目的金額上,26.45%的人認為應該在200萬元以上,15.98%的人員認為應該在300萬元以上,5.79%的人員認為應該在400萬元以上,將近一半的人員認為應該在500萬元以上。8人中,有4人認為應為1000萬以上,1人認為應為2000萬以上,3人認為不同性質的項目應該有不同的標準

 表4  重大科技項目金額

類別

200萬元以上

300萬元以上

400萬元以上

500萬元以上

其它

總計

數量

96

58

21

180

8

363

百分比

26.45

15.98

5.79

49.59

2.20

100

 

2.2  重大科技項目開展科普任務的調查——96.69%人員認為應該開展科普工作

 

關于重大科技項目是否應開展科普時,絕大部分(96.69%)人認為應該開展科普。對于開展科普應該投入的合理經費比例,將近44%的人認為應該在0.5%到1%左右,認為應該在2%或3%的人達到35%,有17%的人認為應該在4%及以上。此外被調查的人員中,85.40%(310)的人認為應該根據經費總額按比例確定科普經費。

2.3  重大科技項目開展科普任務合理經費調查——需要國家出臺政策,規定項目經費中有科普的預算

 

表5 開展科普的合理經費比例

類別

0.5

1

2

3

4

5

其它

總計

數量

61

96

69

51

9

60

12

358

百分比

17.04

26.82

19.27

14.25

2.51

16.76%

3.35%

100

12人中有8人認為應該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比例,1人認為該比例應為5~10%, 1人認為應為0.2%,1人 認為比例應為0.05%,還有1人認為該比例應低于0.1%。

進一步按照按照職稱分類進行統計。由于紫金山天文臺(20份)和西北高原生物所(20份)是按總體統計的,無法參加該項分類計算。故共有323份問卷進行按職稱分類統計,結果如下:

 

表6 調查項目匯總表

職稱

院士

研究員/教授

數量

研究員/教授

比例(%)

副研究員/

副教授數量

副研究員/

副教授

比例(%)

其它

數量

其它所占

比例

(%)

總數

1

104

100

74

100

144

100

重大科技

項目金額

200萬以上

22

21.15

12

16.22

40

27.78

300萬以上

17

16.35

12

16.22

25

17.36

400萬以上

5

4.81

0

0

11

7.64

500萬以上

1

56

53.85

50

67.57

65

45.14

其它

4

3.85

0

0

3

2.08

是否應開展

科普

1

100

96.15

73

98.65

138

95.83

2

1.92

1

1.35

5

3.47

其它

2

1.92

0

0

1

0.69

開展科普

合理經費

比例

0.5

16

15.38

11

14.86

30

20.83

1

1

24

23.08

24

32.43

32

22.22

2

17

16.35

16

21.62

31

21.53

3

16

15.38

11

14.86

17

11.81

4

3

2.88

0

0

1

0.69

5

22

21.15

10

13.51

24

16.67

其它

5

4.81

1

1.35

6

4.17

是否按金費總額比例確定科普金費

1

91

87.5

67

90.54

117

81.25

13

12.5

7

9.46

26

18.06

其它

0

0

0

0

1

0.69

  1. 4人中有2人認為重大科技項目金額應為1000萬以上,1 人認為應為2000萬以上,1人認為不同性質的項目應該有不同的標準。

    ② 該3人中2人認為重大科技項目金額應為1000萬以上,1人不同性質的項目應該有不同的標準。

    ③和④ 3人均認為認為應根據具體情況確定,需要開展科普的就開展,不需要的則不開展。

    ⑤ 該5人均認為應該根據具體情況確定科普經費比例比例。

    ⑥ 該1人認為科普經費比例比例應低于0.1%。

    ⑦有3人認為應根據具體情況確定科普經費比例,另3人分別認為該比例應為5~10%, 0.2%和0.05%。

    ⑧ 該1人認為需要國家出臺政策,規定項目經費中有科普的預算

3 我國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專項制度和組織機構建設初探

31建立國家重大科研專項、重大工程項目、重大基金研究項目“重大項目科普專項基金”

 由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相對于社會各界對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普的需求,目前對于國家科普計劃的投入太過微薄。

雖然《關于加強國家科普能力的若干意見》中規定“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科技計劃項目和重大科技專項” 實施過程中,逐步建立健全面向公眾的科技信息發布機制,讓社會公眾及時了解、掌握有關科技知識和信息,但實際情況是,重大項目中都沒有科普經費,對重大科技項目的科普并沒有從源頭上得到解決,科技管理部門也缺乏相應的思路和具體措施。

一種方法是從項目管理費中提取一部分,設立“重大項目科普”專項,由政府科普管理部門或科技團體統一使用;另一種辦法是在這些重大項目的預算里設立一定數量的經費,由項目實施單位和科學家分配使用,用于科普活動

根據調查數據和發達國家的經驗,認定我國500萬元以上的科技項目科普化經費應占5%100萬元以上科技項目科普化經費應占3%50萬元以上科技項目科普化經費應占1%

3.2 建立科研人員開展科普工作的專項制度和政策機制

把科技項目科普化成為科技發展和科研任務的的重要任務,科學研究人員直接參與科普活動,成為科研項目評估和監測的一部分。

在對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工作的專項管理工作中,根據不同科技活動的特點,促進分類管理,創新管理機制,促使經費管理更符合科技活動本身規律。

把“用以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科學道德水平”等方面的“公益性科普”和“用于實用技術推廣”的科普活動分離,政府只管前一部分的財政投入,把后一部分推向市場,讓價值規律去起作用,以確保“公益性科普”投入,提高全民科普水平,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

3.3 建立科學傳播組織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合作開展科普工作的制度和機制

發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開展科普工作大多由專門的機構組織實施,如,美國科學基金委員會設立專門的部門進行科學傳播;德國有專門的科學對話公司;日本的科學振興機構設立獨立的科學傳播固定項目;英國由專門的組織英國公眾科學理解委員會承擔科學傳播任務,發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設有專項科普經費,專門的科學傳播組織,與政府科研機構共同開展科普工作,在科技項目科普專項基金支持下,吸收民間基金,多方資金資助。

我國沒有相應的體制,應吸納國外經驗,設立專門的政府科學傳播組織統籌科學傳播活動,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內容一體,建立相應的工作制度和機制。

3.4 制定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相匹配的自然科學科學傳播專業碩博生的培養計劃

優秀的科學傳播專業人才是實現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的重要保證,目前專業的科學傳播人才少,大部分科學普及人員為兼職人員,科普人才隊伍與科普化的發展要求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科普化對科普工作的升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立專業的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相匹配的自然科學科學傳播隊伍,才能使我國科技計劃項目的科普化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制定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相匹配的自然科學科學傳播專業碩博生的培養計劃是提升科普人才隊伍的重要保證。

4 總體實施過程

組織結構圖

 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機制建設

4.1 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項目認定和專項科普基金建立

4.1項目認定

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認定,指按照項目經費,認定那些科技項目進行科普化。根據調查顯示,50%的科學家認定500萬元以上的科技項目應設立科普任務和科普專項基金,科普基金占科技計劃項目的1%---5%,發達國家平均占3%,并逐年在提高。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這方面還沒有開展工作。

我國應在國家重大科研專項、重大工程項目、重大基金研究項目中設立“重大項目科普專項基金”。

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項目認定中應實行分類認定,體現類型化特征,對于不同的項目可以按照科技項目經費和項目科研內容設定不同比例的科普專項基金。

4.1.2 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重點領域

黨的十七大強調,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進程中,我國科技界肩負著重大使命。從國際上看,世界經濟走出國際金融危機最困難的時期并出現復蘇,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依然存在,各種全球性問題相互交織,影響世界經濟全面復蘇的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國尤其是主要大國都在對自身經濟發展進行戰略籌劃,紛紛把發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絡、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低碳技術、綠色經濟等作為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重點。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力發展也是我國未來科技創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程的重點內容。

激發人的創造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充滿發展活力的重要前提。科技創新將不斷創造新的知識資源和知識需求,創造以知識為基礎的新工藝、新服務、新產業、新市場,推動創造更多社會財富,為促進社會和諧充實物質基礎。科技創新將不斷深化人們對自然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系統認知,將不斷豐富促進社會和諧的文化基礎。

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項目的科學普及將引導人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確立科學的發展理念,有效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和全民的創新興趣,推動形成科學理性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兩院院士講話中提到的一樣,我國重點推動的科技發展項目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絡、生物醫藥、節能環保、低碳技術、綠色經濟,在科普化進程中更應積極推進。重點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領域應包括[6]:1)能源資源開發利用科學技術。2)新材料和先進制造科學技術。3)信息網絡科學技術。 4)現代農業科學技術。 5)健康科學技術。6)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技術。7)空間和海洋科學技術。 8)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學技術。

 

4.2 經費管理和多元科普投入經費機制建設

科技計劃項目經費中設立“重大項目科普專項基金”,按一定比例作為科普基金使用,開展大眾科普傳播活動,經費的管理上與科技計劃項目作為一個整體統籌使用,管理,驗收,評估。隨著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的開展,逐步形成:1)多元化的科普投入機制;2)以市場為導向的運行機制;3)社會廣泛動員的科普發展機制。

4.3 組織形式

科技計劃項目開展的科普活動,統一由科技計劃項目直接監管負責,大型科普綜合活動可與專業科學傳播組織開展,使用經費統籌于重大項目科普專項基金中。

4.4  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管理機制及保障工作

1 )加強科普理論研究工作;

2) 建立支持科技資源科普化的政策法規體系;

3) 建立科技資源科普化的激勵機制和有效工作方式;

4) 推進科普資源共建與共享, 全面促進科技資源的科普化;

6)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普法律法規建設完善。

4.5 科技項目科普化成果鑒定和評估

科技項目科普化成果鑒定和評估與科技計劃項目完成掛鉤,作為科技計劃項目完成的重要一部分。

如何規范項目科普活動、準確掌握其效果,需要開展操作性強的監管和評估。

4.6科技項目科普化跟蹤和可持續發展

   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同科技計劃項目一樣接收項目的檢查、跟蹤。并建立一定的機制保障科技資源科普化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姚昆侖.國外科普獎勵一瞥.www.65ce.com  ,2010.

[2]中國科學院.科普著作獲國家科技獎——解讀我國科技發展的新動向.http://www.cas.cn/xw/kjsm/gndt/200906/t20090608_647572.shtml ,2010.

[3]姜聯合,袁志寧.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能力建設實踐探討,《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北京論壇》,2010,81-87.

[4]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科技統計資料匯編2009,2009.

[5]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報告,2008.

[6] 胡錦濤.胡錦濤在中科院工程院兩院院士大會上講話.http://www.gov.cn/ldhd/2010-06/07/content_1622343.htm,2010-6-7.

[7]毛振芹、程桂枝、唐五湘.部分科技發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管理模式及啟示.武漢工業學院學報,2003,(3),100-103.

 

 

 

 

 

我國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模式和實施過程初探

圖文簡介

從科研人員的角度對我國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項目、科普任務和合理經費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并借鑒發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模式,提出我國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初步模式具體實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