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平臺科學團體科研與科普有效結合

                                   姜聯合


一、科學傳播內涵

“科學傳播”是科學、技術、醫學、農學、工程等傳播的簡稱。科學傳播大致分兩類:科學共同體內傳播和大眾傳播。

科學共同體內的科學傳播適用于同行評議, 同行評議制度主要是關于某一領域的科學問題,科學家同行通過審查評定,一般以科學研究論文發表為傳播形式。這種科學傳播方式涉及科學家及相關科研管理部門,廣大公眾似乎與此無直接關系。

面向公眾的科學傳播經歷了三個階段:傳統科普、公眾理解科學和有反思的科學傳播。這種傳播既要關注科學傳播的手段也要關注科學傳播的內容。科學傳播不但要傳播傳統科學知識,還要傳播新科學的觀念,溝通科學與公眾間的文化、倡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同時科學傳播對科學和自身都要有批判精神,要有人文情懷,科學傳播要提醒民眾“當心假先知” [1]。科學傳播要有參與、有視角、有立場、有反饋。

二、科研工作科學傳播職能延展

科學傳播的核心是科學資源,科學研究成果是科學傳播資源的重要基礎。隨著我國科學研究力量和科學研究成果的快速發展,對科學研究成果的傳播共享已提到日式日程上,《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中“實施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工程”中提出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科普資源的要求,促進各類科研成果的傳播和普及工作,提高公眾對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國家科技項目和科技重大專項產生的創新成果的關注度和知曉率。

因此,科學研究工作不僅是科研論文的出版,科研成果在公眾中傳播和普及也是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要職能。

三、中科院前沿科學與科普結合

科學研究工作怎樣與科學普及結合,基于科學傳播的多種形式,科研工作同樣可以通過展品演示、多媒體交互、展板解說、實物展示、科普報告、動漫視頻、參與科研活動等多種形式傳播。在科研與科普有效結合實際傳播中也出現了很多傳播品牌活動。不同的科研成果可以根據學科及成果發展定位在不同的公眾群體中采用不同的傳播形式開展科學傳播活動。

(一)科學家組團開展前沿科學的普及

如: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1997年組建,是一支精選的以中國科學院為主,包括各部委、院、校的退休和未退休專家、教授組成的在科普界倍受關注的科學家科普隊伍[2],普及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及與我們生活的關系,包括了信息科學技術、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生物多樣性、生態與環境保護、地球科學、核科學技術、天文、航天、航空、激光、微電子、遙感、新材料、新能源、現代磁學及應用技術,公共安全等,將科學成果和科學精神交互滲透,是一個產生較大社會影響力的科學傳播活動。

(二)前沿科學巡展引領高端科研成果的普及

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引領了高端科技資源的科學傳播[3],在傳播過程中更加注重前沿科學的傳播,更加注重科學熱點和社會關注科學點的科學傳播。年度巡展將每年基礎前沿科學、重大科技任務、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最新科學成果通過活動體驗、展播展示、科普報告、動漫等形式及時傳播給公眾。

 

四、基于基層科協組織開展前沿科學科技教育

() 基層科協團體頂層設計科學普及專題

基層科協是科技工作者的團體,不同的科協組織聯系不同學科及專業背景的科技工作者,這些科技工作者活躍在科研一線,掌握著學科前沿科學研究成果。科協組織發揮科協的協調和組織職能,選好科學普及專題,聯系一線科研人員,進行頂層設計,集成科學普及專題和專項,科協的頂層設計是科研與科普有效結合的關鍵。

(二)發揮基層組織職能,科研成果與科技教育結合

中科院科學文化傳播中心、中科院京區科協組織科技工作者,加強頂層設計,開展前沿科學科技教育,集成中科院多學科、基礎性、前瞻性、綜合性科學資源,專業化集成科學課程單元,包括科學研究過程基礎科學單元、科學理論與科學發展單元、生命科學單元、資源與環境科學單元、高技術科學單元、航天與空間科學單元和材料科學單元等,在科研與科普結合頂層設計中注重科學教育的功能實現,即開拓視野,提高素質,啟迪靈感;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注重科學態度的量化訓練;項目體驗過程中,注重“科學記錄”在科學教育活動中的重要性;在項目的選擇上,注重科學疑難問題對青少年興趣的引導。與北京市多所學校對接,從科學課程規劃到科技實踐活動、科技探索課題已形成規模科技教育效應。

五、基于學會平臺科研與科普結合的效應

(一)學會群體屬性

學會是科技工作者在學術研究和學術活動過程中形成的群眾性的學術團體。學會的主體是科技工作者,一般主要開展學術交流、科學普及、建議咨詢及科學出版等工作。學會凝聚了一批科技工作者及延展的科學研究成果資源,開展科普工作具有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在學會平臺上開展科研與科普的結合基礎扎實。

(二)學術月活動產出的成果及科普能力建設提升

基于學會平臺,北京市科協每年開展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活動(簡稱學術月)[4],圍繞一個主題,面向社會、面向公眾,組織首都地區科技工作者,開展一系列高水平、有影響的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在每年的學術月活動中有不同學科科研成果的展示;同時每年基于學會平臺開展綜合論壇、青年論壇等學術交流活動,在這些學術交流活動中可以提煉出成果資源,這些成果資源都可以作為學會進一步開展科普工作的基礎,通過提煉學術交流活動成果資源提升學會科普能力建設,使學會的學術交流與科普工作并行發展。如:北京生態學學會2011學會年會暨青年學術交流研討會中,以“生態學原創科普展品設計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實踐探索”為例,將學術交流與科學普及并行開展。

 

參考文獻

[1] 劉華杰,科學傳播的三種模型與三個階段.科普研究,2009 (2 ),10-18 [2]http://www.cas.cn/kxcb/kpzz/200909/t20090903_2463537.shtml

[3] http://www.kepu.net.cn/gb/kpdt/gb/special/innoexpo2013/index.html

[4]http://www.bast.net.cn/col/col61/index.html


基于多平臺科學團體科研與科普有效結合

圖文簡介

提出科研工作科學傳播職能的延展及開展科普工作內涵的發展趨向,從中科院、基層科協、學會多平臺角度展示科研與科普結合的形式、內容及定位,開展前沿科學研究成果科技教育活動及學會開展科研科普結合實例做簡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