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的武漢,歷代留下的名勝古跡甚多,但最負盛名的莫過于始建于三國時的黃鶴樓了。
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志》載:吳黃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
可見,黃鶴樓始建于公元223年,為軍事瞭望設施。西晉滅東吳以后,進入短暫的統一局面。 之后又進入戰火頻仍的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其間黃鶴樓均為軍事設施,講求實用而非供人觀賞,其興毀狀況已不可考。 進入唐朝后,由于武漢地處統局面的腹心地帶,長期和平使得黃鶴樓的軍事價值漸漸喪失。 加之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高居石磯之上,聳構巍峨,下臨江流滔滔,坐窺井邑萬戶,俯覽煙波,仰觀白云。 政客文人,登車送遠,游必于是,宴必于是,逐漸變成了觀賞樓。 “樓以詩傳”,黃鶴樓的千載盛名得力于唐詩人崔顥的名詩《黃鶴樓》。 自為觀賞樓后,歷經唐、宋、元、明、清和中華民國直至今日,曾興毀無數,但其位置均是臨江而建。 歷代所建黃鶴樓的規模不同,但風格、結構均有繼承,造成黃鶴樓毀損的原因很多,如風吹、雨淋、蟲蛀,年久失修、兵火相交…… 但最主要的則是火災。 明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楚王朱復軒捐資重修黃鶴樓,明清五百年間,有文字記載可查的火災計有11次之多。 1.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秋,黃鶴樓因雷擊起火。(明孫承榮《黃鶴樓集》) 2. 明嘉靖末年(1566年),黃鶴樓發生大火。(清同治八年《江夏縣志》) 3. 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漢陽門發生火災,延燒1000余家,黃鶴樓亦毀于大火。(清同治八年《江夏縣志》) 4. 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黃鶴樓附近發生火災,時值大風,大火穿房越戶,延燒到城樓和縣府衙門,殃及黃鶴樓。 這次大火,1800戶被焚毀,黃鶴樓亦“成為燼”。(民國十年《湖北通志》) 5. 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武昌發生大火,毀數千家,縣府衙門和黃鶴樓亦遭火焚。(清同治八年《江夏縣志》) 6.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黃鶴樓遭兵火焚毀。(《續漢口叢談》) 7. 清康熙三年(1664年),三月,黃鶴樓及城門門樓發生火災,大火延燒,城內火光一片。(清康熙《武昌府志》) 8.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黃鶴樓因雷擊起火。(清宣統元年《湖北通志》) 9.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黃鶴樓毀于大火。(《續漢口叢談》) 10. 清成豐六年(1856),黃鶴樓毀于戰火。(《續漢口叢談入清同治八年《江夏縣志》) 11. 清光緒十年(1884年)八月初四黃昏,漢陽門外董家坡民居起火,火勢迅速向山上蔓延,鶴樓被引燃起火,風助火威。 黃鶴樓焚毀《續漢口叢談》中有詩記錄:“畫樓雕梁一夕盡,廣廈金碧相輝映,勝地重為瓦礫場,游人掃盡煙波興。” 為什么黃鶴樓如此火患頻頻? 據史料分析可知: 一. 黃鶴樓歷代建筑(1985年的新建筑除外)均為木質結構,干燥易燃。 黃鶴樓為文人薈萃之所,樓內的陳設及書畫作品均為易燃物,稍有不慎,或遇外來火源,即成火患。 二. 黃鶴樓為官宦文人“游觀宴集”之所,或朋友相邀,或文人相聚,飲酒設宴,少不了弄煙動火之舉,而無相應的禁火制度,易因火成災。 三. 此種易燃建筑又無任何消防保護措施,很難保證其安全。 四. 武漢夏季,溫高酷熱,號稱“火爐”,秋后天千物燥,一旦失火,江風助威,蔓延快而難救。 五. 歷代黃鶴樓周圍人煙稠密,民房店鋪繁多,生活用火,燃燭照明,密度極大,且貧民住所皆竹篾木板作墻、茅草為頂的簡易棚屋。 一旦火起,燃燒迅速,加之江面空闊,無遮無攔,江風鼓舞,火焰飛躥。火種漫天飛舞,極易殃及位于高處的黃鶴樓。 六. 毀于戰火。明末農民戰爭、太平天國起義,均使黃鶴樓付之兵燹。 七. 雷擊起火。歷代黃鶴樓臨江而建,立四周建筑群中,為孤立的高大建筑,極易引發雷擊起火。 1884年,黃鶴樓最后次焚毀。直到1981年10月,新的黃鶴樓才破土動工,1985年,嶄新的黃鶴樓得以與世人見面。 END 文|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