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家家戶戶必備的消夏水果。頂著炎炎夏日,切開一個沙瓤大西瓜,任由四溢的西瓜汁順著脖子和手臂留下來,那是何等的暢快。
可是現在,很多朋友以審視的眼光重新打量這些吃了千年的水果。有人說,現在的西瓜都是用藥水催大的,甜西瓜都是注射了甜蜜素和色素,那些黃色的條帶就是打針遺留的痕跡。還有,皮薄的西瓜是轉基因品種?人們越來越不敢吃西瓜了。 接下來幾天我們就來討論討論關于西瓜的這幾個問題。 甜西瓜靠打針的可能性太小 西瓜打針的說法已經流行了20多年。從我上小學時候說的糖精,到如今的甜蜜素和紅色色素,不得不感嘆,西瓜被注射的東西還真是多種多樣。新近的說法是,那些長著黃色纖維的西瓜就是打過針的,這難道也是真的?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注射顏料說有很多不合理之處。首先,如果黃色的條帶是注射留下的痕跡,那這些條帶為什么沒有被染成紅色。另外,白色的瓜子為什么也沒被染成紅色? 其次,西瓜是球形的,要注射到中心才有更好的擴散效果。如此長的針頭如何控制好呢?與此同時,在注射期間還要控制好量,畢竟西瓜里面不是海綿,注射過多的水溶液勢必會撐爆西瓜皮的。另外,如何防止針眼處不被細菌真菌感染也是個難點。如果無菌操作,那代價也太大了吧。 那么,西瓜里出現的這種黃色的,比較硬的組織是什么呢?作為有著幾年甚至幾十年“瓜齡”的人,恐怕都碰到過這種情況。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條帶的排列是有規則的。因為,它們是西瓜種子附著生長的重要組織——胎座。實際上,我們在吃甜瓜和冬瓜時,扔掉的那些掛著種子的“白瓤”,這些瓤就是胎座了。作為同屬葫蘆科的成員,西瓜也有類似的胎座,只不過,西瓜的胎座膨大了,占據了整個果實內部空間。也正是如此,我們有了好吃的西瓜瓤。 作為供給種子營養的組織,胎座中是有維管束的(就像樹皮中的那樣)。只是,在西瓜成熟過程中,這些維管束就逐漸降解。所以,我們在吃西瓜的時候不會發現,它們曾經出現過。但是由于肥料、品種等因素的影響,有些西瓜的維管束纖維沒有被降解,甚至發生了木質化,從而形成了黃色的條帶。這樣的西瓜也被稱為“黃帶果”。 目前,黃帶果的成因已經研究得比較清楚。主要有以下幾條:第一,果實缺鈣,鈣的缺乏是西瓜成熟后期纖維物質不能消退而形成黃帶的主要原因。第二,若氮肥施用過多,植株長勢過旺,會阻礙養分向果實輸送,瓜瓤內的維管束和纖維不能隨著果實正常成熟而消退,就可能形成黃帶。第三,當果實發育前期植株長勢過旺,果實發育后期遇到連續低溫天氣或光照不良時,植株的正常生長受到影響,果實營養的吸收受阻,也易出現黃帶果。第四,果實得不到必須的營養物質而產生黃帶果,試驗發現部分南瓜砧木易出現這種情況。最后,西瓜黃帶果的產生與選用的西瓜品種也有一定關系,一般瓜瓤組織較致密,果肉較硬的品種,成熟時白色或黃色纖維不易消退。只要在這些因素中占了一點或幾點,黃帶果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