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地震、海嘯多發,給人類帶來災害。這使人想到90多年前日本的關東大地震,這次地震引發了火災,海嘯,給日本帶來巨大的災難。在傳媒手段落后的當年,日本是如何報道這次地震,以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知識水平?
最近,我有幸購得一本介紹日本關東大地震火災的雜志,回答了這個問題。
這本九十幾年前出版的雜志保存得像新的一樣,很不容易。
1923年9月1日,日本的橫濱和東京一帶發生大地震,這一帶在日本稱為關東地區。
據日本政府發表的數字,死亡和失蹤人數共計14萬余人,其中東京的4萬余人是被大火包圍而死。
在東京,許多家庭在他們傳統的炭爐上燒飯。地震使爐灶翻倒,引起大火。
當年東京的住宅以木結構為主,火勢在城市里很快蔓延開來。家家戶戶驚恐出逃,接著人們發現自己被困在火墻與隅田川之間。
蔓延的大火迫使他們跳入河中,數以萬計的人淹死在河里。
火災造成的死亡人數顯然超過地震本身的,這是雜志的封面上配了副標題“關東大地震火災記”的原因。
火災之后,海嘯接踵而至,又造成許多人死亡,約有70萬住宅毀壞和嚴重受損。
這期專刊的封面上刊登了日本明歷三年(1657年)3月2日,日本江戶(今東京)的振袖大火,這場持續2天的火災造成107000人死亡。
雜志沒有關東大地震火災的照片或圖片,只能用歷史上的火災畫頂替了。
開卷第一頁是一張由伊欣蘚石畫的火災逃生彩圖,體現了《風俗研究》雜志的特色。
關東大地震又誘發了火災、海嘯,雜志社感到有必要向公眾介紹什么是災害,于是雜志的第一篇文章刊登了江馬務撰寫的災異的種類和治革。
“災異”本是漢語詞匯,指自然災害和異常的自然現象,日本人照搬采用了。
文章中不僅介紹了地震、雷電、海嘯等災害,還介紹了饑餓、疾病、戰爭等人禍,使讀者對天災人禍有了全面的了解。
第二篇文章是森德太郎撰寫的一千多字短文,題為“平安朝期的國民思想與天變地異”,介紹平安朝末期(1185年前的幾年)天災人禍對日本人思想的影響。
第三篇“大正震災記”,這篇文章詳細地介紹了每天的的救災情況、震源和死者統計和避難情況。
通過第一篇文章的鋪墊,讀者能對大正地震的災情、教訓有一個比較深刻的理解。
《風俗研究》雜志社屬于內外出版社,在京都遠高于關東地區,能從容地采訪整理資料,約作者寫文章。
那些在東京、橫濱的雜志社受地震、火災等的危害,自顧不暇,就難以組織高質量的稿件了。
關東大地震是二十世紀世界最大的地震災害之一。地震、地震次生災害,特別是地震火災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是前所未有的。
它使日本民族得到了血的教訓,對日本的防災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河川公園防火帶的建設、各社區防災據點的規劃等,逐步形成了比較健全和完善的法制體系。
在這個過程中,對公眾的科普教育也大大加強了。
讓公眾了解防災減災的重要性,就會支持政府在防震減災上的各種投資,懂得在發生各種災害時如何避險逃生。
《風俗研究》不是防災減災的主流刊物,但它能在二個月的時間里編寫有深度的長篇文章,出高質量的專刊,利用大災害對人們心靈的沖擊及時普及有關防災減災的科學知識,令人尊佩!
END 文|范強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