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許多消防隊紛紛建設隊史館。

上海消防隊的興起,可以追溯到清朝。上海開埠后,民間消防隊在華界是滅火救援的主力軍。

如今地處當年華界的消防隊,如果能在隊史館中介紹當年當地民間消防隊的情況,顯然能增添歷史的厚重感。

清朝上海屬于江蘇省松江府太湖廳。由于經濟的發展,上海已從宋元時期不到20萬人口發展到清朝近百萬人口。


1684年,江、浙、閩、廣海禁解除,翌年上海設立海關,逐漸成為貿易大港。


隨著上海工商業日益繁華,人口逐漸增多,火災也越來越多,損失越來越大。



清朝早年沒有專職消防隊,發生火災官方只能出動軍隊去撲救。官兵缺乏滅火器材和消防訓練,救火不力,使紳商和居民十分不滿。


我國民間素有群眾性或集資性的慈善黨之類的慈善機構。于是上海居民依托這類機構建立民間志愿消防隊。


要提高救火效率,首先必須添置先進的消防裝備。


早在清順治年間(1644--1660),上海縣紳士唐民從日本購得一臺“水龍”。這臺水龍以堅木為桶,良錫作筒,重約百斤。


這是上海第一具從國外進口的洋龍,用五、六人掀動木桿帶動唧筒中的活塞,一左一右兩唧筒交替送水從水管噴射而上,噴射約數十丈遠。


它是上海當年主要的救火器械。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時,上海城廂內外的濟善堂、原紅堂、果育堂等慈善機構先后置辦了水龍、水銃、水桶、梯子等滅火救人器械,提高了民間消防隊的戰斗力。


上海開埠后,工商業逐漸繁榮,城廂內外商行林立,滬南、滬東、滬西出現新興工業。


上海人口不斷增加,1853年華界已有54萬余人,1860年增達67萬余人。1900年前后,上海已是全國最發達的大城市。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上海華界的火災又日趨嚴重,訓練不足的慈善機構的業余消防隊難以對付。


于是上海的紳商在一些商家店鋪集中的地段先后成立公益性的救火社團。社團的隊員接受較好的滅火訓練。



救火社團為了提高水龍的機動性,把它裝在有四個輪子的隔板上,以人力拖行。后又改為用馬車拖拉。


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救火社團已大量興建,成為租界以外上海消防的主要力量。


救火社團的成立提高了單個社團的滅火能力。但發生大火災時,需要出動多個救火社團的消防力量。


這些社團平時沒有聯系,臨時聚集在一起,難免爭地爭水,發生摩擦,影響滅火效率。



成立統一指揮上海民間救火力量的機構,成為時代的需要。



1907年9月25日晚上,上海城廂內外救火聯合會召開成立大會,到會代表300余人,選舉李平書為第一任會長。


上海市政廳遂將慈善團體向辦公救火水龍改隸救火聯合會。聯合會借公益所為辦事處。



李平書(1954--1927)原名安曾,字平書,時任上海城廂內外總工程局董事長,是發起,領導上海地方自治的核心人物。


城廂內外救火聯合會的成立得到社會各界和居民的普遍支持,李平書當會長又是眾望所歸。在李平書的領導下,救火聯合會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首先,聯合會可以協調各社團的行動,實現統一指揮,提高了火場的救力效率。



其二,它可以集中財力購置先進的內燃機消防泵浦車,統一規劃消防力量和水源布局。


其三,它振奮民族精神,使相形見絀的華界火政具有與租界火政競爭的條件。



其四,它極大地推動了滬東、滬北、滬西的消防工作。沒過多久,華界地區閘北、浦東楊思等處的救火會如雨后春筍般地建立起來。


其五,上海城廂內外救火聯合會是我國第一個救火聯合會,它的成立對促進江浙以及全國各地城市的民間消防的聯合起到示范作用。



為了表彰和紀念上海救火聯合會的倡導人和創辦人李平書先生,聯合會在豫園九曲橋建立了李公平書銅像。為消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大家是不會忘記的。



END


文|范強強


清朝上海只有洋人消防隊?才不是,高手在民間!

圖文簡介

最近,上海許多消防隊紛紛建設隊史館。上海消防隊的興起,可以追溯到清朝。上海開埠后,民間消防隊在華界是滅火救援的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