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肉,包括豬牛羊肉等,自古就是人類最重要的動物蛋白來源。

但是近幾十年來,隨著營養科學的興起,它受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比如有較多的飽和脂肪、膽固醇等。

2018年,國際癌癥研究中心還將紅肉和加工肉制品列入致癌物名單。

就在大家把“紅肉不健康”變為一條常識的時候,另一項研究卻給出了相反的結論。

最近發表在《內科醫學年鑒》的文章認為,沒必要減少紅肉或加工肉制品的攝入量。

該研究由來自7個國家的14位科學家共同完成,牽頭人來自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醫學院。

他們系統性的分析了現有的所有研究證據,聚焦于隨機對照研究以及觀察性研究,分析紅肉和加工肉制品對于癌癥和心臟病的影響。

其中隨機對照研究有12項,涉及5.4萬人,結果沒有發現紅肉和加工肉制品攝入與心臟病、糖尿病或癌癥的明顯相關性。

另外還有包括超過100項,涉及600萬人的隊列研究(跟蹤觀測)數據,結果發現每周少吃3次紅肉或加工肉制品可以微弱的降低上述疾病風險,但這一結論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怎么樣?是不是又糊涂了?到底是吃還是不吃啊?


這個研究顯然和現有的膳食指南相悖,尤其媒體報道的標題更顛覆了“常識”,但科學界卻有不同看法。

比如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對此進行了公開回應,他們分析認為。

1、該研究涉及的600萬人的隊列數據顯示,減少紅肉和加工肉制品可以顯著降低癌癥、心血管病和總體死亡率,這一結論與以前的研究相符,并沒有任何“顛覆常識”的成分。

2、該研究試圖分析減少紅肉攝入的長期健康影響,但出于各種原因(包括費用、執行難度等),這樣的臨床對照研究從來就沒做過。

因此作者用兩個類似的研究充數,其中一篇后來被排除,另一篇實際上是低脂飲食的研究,并不是減少紅肉攝入的研究。

也就是說,“不用減少紅肉攝入”的結論幾乎就是來自單一研究的結果。(科學界一貫認為“孤證不立”)

3、之所以減少紅肉的效果不明顯,是因為“每周少吃3份”的力度還不夠,如果按照膳食指南來吃,完全可以減更多,效果更明顯,要知道一天吃2-3份紅肉的“肉食動物”大有人在。

4、該研究采用了有爭議的“GRADE”證據分級方法,將藥物臨床領域的經驗照搬,結果一些學界認為高質量的隊列研究也被認為“非常不可信”。

事實上,如果按照該研究的證據分級方法去分析,現有的絕大多數膳食建議都完全不用理睬,愛吃啥吃啥,這顯然是不對的。

普通老百姓該如何看待這項研究呢?

我的建議是:(以后有類似研究還是這個建議)

1、“紅肉不利于健康”和“紅肉有利于健康”,都有道理,關鍵是量。

2、“紅肉可以放開吃”和“紅肉盡量不吃”,都沒道理,關鍵是量。

3、紅肉不應該妖魔化,也不能敞開吃,按照膳食指南推薦適量食用,是當前最明智的選擇。

4、科學研究是漸進的,現有結論也許會被推翻,但要把膳食寶塔完全推翻很難,因此注重調整膳食結構也是最佳選擇。


紅肉又可以放開吃了?你能給個準信兒嗎?

圖文簡介

2018年,國際癌癥研究中心還將紅肉和加工肉制品列入致癌物名單。就在大家把“紅肉不健康”變為一條常識的時候,另一項研究卻給出了相反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