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英德怎能不喝茶,喝茶怎能不喝英紅九號。茶究竟是是什么?

從七月份到現在,連續去了幾個不同的茶區,每每看著帶回來的一堆樣品,我就在想,最能代表中國的茶到底是什么?說龍井,普洱不服,說福鼎,鐵觀音不服,說碧螺春,巖茶不服,祁紅說你們都在嚷嚷啥呢?

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品種也是琳瑯滿目,紅綠青白黃黑六大茶品,口味不同,香氣各異。這是一個好事兒,也是一個壞事兒。好事兒是我們都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飲料,壞事兒是入門很難,面對無數的茶品,初學者望而卻步的很多。

更夸張的是,茶在很多時候成為一種玄學,沖泡的水哪里來,泡茶的壺是什么樣子的,甚至連燒水的火是什么樣子的都有講究。

誠然,作為一個文化傳統來看,這還是很有價值的,也能成為茶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然而這完全不符合現代商品的設計原則,均一性,易獲取性,大宗供應性能完全沒有啊。

但是這件事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為啥呢?因為大家都想把產品賣得貴一點,單價高一點,獨特性再強化一點。于是,就出現了各種茶品種和品牌林立的局面。

這兩年去非洲的機會比較多,在肯尼亞這個茶葉生產區也買了很多茶。在所有地方,都是一個口味的英式紅茶,只是品牌和耐泡性有差別,當地朋友自豪地告訴我這是肯尼亞茶。這樣選擇起來那就簡單多了。(當然了,咖啡倒是玩起了小眾套路。)

如何在共性和個性之間獲取一個平衡,是做好極大眾市場,還是滿足小眾市場其實是沒有答案的話題。家常飯和美食品鑒也是兩碼事兒。非要拿麥當勞和米其林三星餐廳比,那本身就不是理性的做法。在這個時候更應該考慮喝茶的人究竟如何喝茶。

年輕人不喝茶成了一個大問題,從選茶到煮水,從沖泡到賞味,太多細節需要關注。

有人說誰說年輕人不喝茶,喜茶為何成功了?等等,喜茶恰恰是讓我們免去了自我沖泡的麻煩事兒,更重要的是在任何一個地點喝喜茶的同一款茶都是一個味道,明天如此,明年也是如此。

實際上我們并不是沒有標準化的茶葉產品,英德紅茶其實就是其中的代表,連英國女王都交口稱贊。1986年底農業部等5部委批準英德建立大葉紅碎茶出口商品生產基地。為國家外匯創收取得了顯著成績。

從1955年開始,英德引進云南的大葉種茶樹,開始制作英德紅茶。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英德紅茶,與滇紅和祁紅相映成趣。

相較于綠茶,普洱,烏龍茶,紅茶的口味更容易均一化標準化,花果香氣充足少有苦澀味也更容易吸引普通公眾。不需要特別精致的沖泡方法也是特殊的要素。在現代飲料體系之中,紅茶無疑比綠茶更有優勢。

應用機械加工,制定加工標準,推進產業的發展升級。深耕紅茶的生產,精研標準口味對茶葉的未來發展大有裨益。不追求高大上的昂貴茶葉,只是做好讓大家都喝著舒爽痛快的口糧茶,這也是一個符合現代消費習慣的茶葉之路。

其實喝茶本來就是一件簡單的事兒,云無心老師說,茶就是一種飲料,我不能認同更多。

讓茶成為茶,可做的事情很多。


讓茶成為茶

圖文簡介

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品種也是琳瑯滿目,紅綠青白黃黑六大茶品,口味不同,香氣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