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當地時間4月15日晚,法國著名地標巴黎圣母院發生火災。
一小時后火焰迅速蔓延,塔尖在大火中坍塌,這個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間,巴黎最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被嚴重損毀。 在我國,古建筑泛指建于1911年辛亥革命前,具有較高文物價值。 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建筑物和構筑物,包括城池、宮殿、陵墓、衙署、街道、民居、園圃、壇廟、寺觀、庵堂、佛塔、樓臺、亭閣以及橋梁等。 它們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古建筑的火災危險性大,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可燃物多,火災荷載大 我國古建筑大多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火災荷載特別大;約為現代建筑的32倍。 古建筑多為宗教活動場所,內部懸掛的纖維織物, 香客供奉的香燭紙張等可燃物,又使火災荷載大大增加。 耐火等級低,燃燒蔓延快 我國古建筑大多數為耐火等級低的木結構、磚木結構建筑。 無防火分隔,容易“火燒連營” 這些建筑大多數以單體建筑為基礎,組成各種庭院和建筑群體。 電氣火災隱患嚴重 古人在建造古建筑時,根本沒想到用電問題。現在古建筑里使用許多電器設備,布了不少電氣線路。 有些地方還在古建筑里搞大型燈展,使用電量劇增,就更危險了。我國文物古建筑火災有30.2%是電氣原因引起的。 火源管理困難 春節、廟會等期間,許多群眾去廟里燒香拜佛,燃放煙花爆竹。有些古建筑被作為旅館、飯店利用。 防雷困難 中國傳統建筑選址往往依山就勢,建筑常常位于山脊或山坡上,這些地方容易遭受雷擊。 我國還有相當大數量的古建筑未設防雷設施,還有不少有防雷措施但未達防雷技術標準。 雷擊盡管只占火災成因的0.8%,但造成后果嚴重。 古建筑一旦發生火災,滅火難度很大。 古建筑普遍存在無消防水源,無自動滅火設施,消防器材缺乏等問題。一旦起火,很難得到及時控制。 也有些古建筑處于鬧市居民區,道路狹窄,消防車難以進入施救。 古建筑火災燃燒猛烈、蔓延迅速、輻射熱集中,使消防隊員難以接近火源。 由于古建筑火災危險性大,滅火困難,我國歷史上有無數著名古建筑毀于火災或遭火災重創。 以皇宮為例,漢初建成的未央宮,在王莽篡漢后社會動亂時被人縱火燒了3天。 東漢興平二年(公元195年)董卓集團的李催、郭氾再次縱火燒未央宮,使它完全燒光。 北宋時期,皇宮遭受3次特大火災,使一代繁華無蹤跡。明清期間,紫禁城發生火災60次,雷擊13次,平均7.3年發生1次。 在當代,我國也有不少古建筑遭受火災危害。1972年4月8日,建于明萬歷年間的四川永明華藏寺發生火災。 2003年1月19日晚,武當山上的一場大火,把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筑的重要宮廟之一遇真宮主殿燒毀。 如今我國的古建筑火災形勢也不容樂觀。近十年來,全國共接報文物古建筑火災392起,直接財產損失2808.9萬元。巴黎圣母院火災又一次為我國古建筑保護敲響警鐘。 為了古建筑消防安全,我們必須加強三道防線的建設。 第一道防線是防火和宣傳 防患于未然。不讓古建筑火災發生,是保護古建筑的安全最好的辦法。 這方面的工作包括在古建筑范圍內加強消防安全管理,禁止堆放可燃物品,嚴禁儲存易燃易爆的危險化學品; 加強電源、火源的管理。屬國家所有的古建筑內開設的飯店、菜館、旅館、職工宿舍等,都必須限期搬遷; 古建筑內禁止搭建臨時易燃建筑; 古建筑的木質構件、裝飾織物要做阻燃處理等等。 這就需要做好公眾消防宣傳工作,使游客在古建筑內不吸煙,不違規燒香,不把易燃易爆物品帶入古建筑等等。 在這方面,日本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1949年1月26日日本國寶級古建筑奈良市的法隆寺金堂壁畫被火災燒毀。 每到這一天,全國所有的文物古建筑單位都要開展防火日宣傳,進行防火安全檢查,整改火災隱患。 第二道防線是自衛消防 這包括物防、技防、人防三方面的工作。 物防指建筑消防設施和避雷體系等裝置。 我國現在還有相當大一部分古建筑沒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滅火器沒有按照國家規范的要求配置。 這意味著那些古建筑不具備基本的自衛消防能力,一旦發生初期火災,很可能釀成大火。這種局面必須改變,因為物防是自衛消防的物資基礎。 技防指性能化設計和智慧消防等技術手段。 常規的建筑消防設施的設計往往不適應許多大空間、大高度的古建筑,需要消防科技人員按各古建筑的特點,量身定制出設計方案,確保一旦發生火災時消防設施能及時發現火災,控制火災。 智慧消防指將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IS(地理信息系統)、GSM(無線移動通信系統)和計算機、網絡等現代高新技術集于一體的智能消防無線報警網絡服務系統。 技防提高古建筑消防設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并在發生火災后讓消防隊能盡快趕來救援。 人防是人對建筑消防設施的管理和應用。 包括消控室按規定配備執證工作人員,在重要古建筑單位配備注冊消防工程師,按規定建設微型消防站的隊伍和單位全員接受滅火器使用訓練。 再好的設施不與人的因素相結合,也難以充分發揮作用。 守住自衛消防的防線,古建筑單位能應付絕大多數初期火災。 第三道防線是消防隊滅火 初期火災一旦滅不了,就需要消防隊撲救,這是保護古建筑最后一道防線。 要讓消防隊在發生火災后把古建筑的損毀減少到最低程度,事先必須做好一些工作。 首先是打通消防通道。古建筑發生火災時,消防車進不去,就無法滅火,為此必須保持消防通道暢通。 2006年12月6日,有關部門拆除崇善寺外10米內的民房,開辟了防火間距,打通消防通道,使消防車進得去。對這種情況,當地居民應該理解。 為了在古建筑一旦發生火災時能有效地撲救,消防隊要為各古建筑制訂滅火作戰計劃,并定期和古建筑單位配合演練。 但是巴黎圣母院火災也給我們留下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為什么在消防技術落后的中世紀,巴黎圣母院都沒有發生這么大的火災,如今卻發生了? 巴黎圣母院在三道防線的建設上,有什么不足之處? 閣樓上配置了感煙探測器了嗎? 為什么需要安保人員花6分鐘上樓梯去檢查火情? 其自衛滅火是怎么考慮的? 在用于古建筑的滅火裝備上也有值得探討的地方。 歐洲發達國家在世界上率先開發50米以上的大高度舉高消防車,芬蘭好多年前就制造出100米以上的登高平臺消防車。 但是歐洲自己消防隊配備的基本上都是30到40米高度的舉高消防車,很少配備大高度的舉高消防車。 在巴黎圣母院火災的撲救中,應用的都是30到40米登高平臺消防車。 如果當時火場有70到100米的登高平臺消防車,居高臨下形成空中優勢進行火災撲救,滅火的效果是否會更好? 我國各地的消防隊已配備了世界上最多的大高度的登高平臺消防車。 我國也能自行制造百米的登高平臺消防車,并在一些高層建筑火災撲救中有成功的案例。 我國消防隊還配備各種消防無人機、消防機器人。 它們能否在古建筑的消防上充分發揮作用?這還有待于研究和通過演練證實。 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火災燒毀了大量古建筑,我國保存下來的古建筑還是世界上最多的之一。 去年9月至12月,應急管理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三部門聯合部署,對7.13萬家博物館和文物建筑進行了消防安全大檢查,排查火災隱患10.1萬處,使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形勢逐步好轉。 光靠政府努力是不夠的。文物古建筑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見證,保護好它們,利在今世,功在千秋,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承擔的責任。 END 文|范強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