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和鐵鍋就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
中國最早的烹飪方法就是烤和煮,毫無疑問,這是兩種烹飪方法是最容易執行的就是烤了。在北京周口店猿人的遺址中就發現了用火的痕跡,說明在當時,烤已經是古人類處理的一種方法。 附帶說一句,很多朋友認為,烤的重要作用是解決了動物性食物的食用問題,這是不夠準確的。 用火確實能殺滅寄生蟲和病菌,會讓動物性食材更安全。同樣的,用火其實更能去除植物食材的毒素,同時讓不能吸收的五谷,變成可口的餐食。相對來說,用火對于拓展植物性食譜更有價值和意義。 只不過,用火直接烤植物的籽粒并不容易操作。于是煮這種烹飪方式就出現了。 這種煮法的熱效率不高,每燉飯都要燒石頭也是夠麻煩。 還好,我們的祖先發明了陶器,用粘土燒制的器皿可以放在火上加熱,大大方便了廚師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當然了,陶器的熱傳導效率有限,于是出現了青銅鼎這樣的特殊的炊具。當然了,對于絕大多數場合來說,青銅鼎還是禮器,真正作為炊具的仍然是陶鼎。 再后來,煮這種處理方法也出現了問題。一是不容易過于細小的食材,二是在水質不太好的情況下,并不好吃。 蒸這種方式應運而生,蒸可以盡量避免水中雜質與食材接觸,也可以同時煮湯和蒸東西(這種做法我們家仍然延續)。在新石器時代就創造性地發明了甗這種特別的炊具。 當這個時候中國人的餐桌已經開始豐富起來了,蒸,煮,烤和膾在很長一段時間是中國烹飪方式的主流。 作為烹飪器具的材料而言,鐵無疑是最合適的,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鐵的熱傳導效率夠高,砂鍋煮東西和鐵鍋煮東西差別立現。 第二,鐵安全性有保障,即便生銹也沒有問題,反觀生銹的銅制品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第三,關鍵的一點,鐵夠多啊,雖然銀器熱傳導效率更高,安全性也是杠杠的,但是這東西太貴,顯然普及不了。 而在唐朝的時候,隨著人口增加和城市的發展。烹飪燃料獲取成為需要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買柴也會買到肉疼啊。于是切小塊,快速烹飪的炒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另外,對于少量肉類烹調也是友好,“二三兩肉炒盤菜,但是二三兩肉要用來烤,那就很難搞了”,這個觀點不無道理。 到宋朝的時候,植物油脂的加工技術進一步發展,而氣候寒冷之時,燃料供給的壓力進一步加大,也極大促進了炒這種工藝的發展。于是,炒菜從宋朝開始就成為中國人飲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的大鐵鍋已經是足料,這口大鐵鍋可以滿足大家的諸多需求。用來爆炒可以聚攏足夠的熱度,用來紅燒和黃燜不會影響菜肴風味,用來油炸也不用擔心長時間加熱會有健康影響。 最后給大家一點小建議: 1.鐵鍋使用完洗干凈之后,一定要烤干,否則會產生討厭的鐵銹。 2.最好不要用鐵鍋煮蓮藕,否則會得到一鍋墨水湯。 3.煎豆腐或者魚的時候可能粘鍋,建議用不粘鍋。